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dqz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判力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就其理论内部而言,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是最具实践意义的课题,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我国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以及追求案件真实的诉讼观念等原因,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未确立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呈现出理论上研究薄弱,立法上制度缺位的状态。由此造成了实践中操作混乱,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等诸多弊端。本文旨在通过对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的深入研究,结合我国司法现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基础理论。本部分界定了既判力和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内涵,将既判力限定为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既判力客观范围。重点探讨了既判力的本质和根据,以及既判力的作用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传统大陆法系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一般原则,即原则上限于判决主文,而不及于判决理由,同时对其产生原因做了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是影响既判力客观范围的要素。本部分就与既判力客观范围密切相关的四个问题——诉讼标的、抵消抗辩、判决理由、部分请求分别进行探讨。重点介绍了诉讼标的的三大学说,并进行了利弊分析;阐述了抵消抗辩产生既判力的原因及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针对传统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局限,就既判力扩张说和争点效进行了详尽探讨和优劣分析;最后对部分请求肯定说和否定说做出分析评价,指出部分请求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第三部分是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现状分析。本部分从理论和立法两个角度介绍了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缺失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归纳了审判实践中的三种缺失后果,即漠视、人为地扩大或缩小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同时,对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缺失原因展开全面分析。第四部分是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构建。本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首先,从经济制度和诉讼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构建的可行性,指出我国已经具备了构建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条件。其次,从五个方面对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进行本土化构建,即采用传统界定模式,原则上限于判决主文,而不及于判决理由,以抵消抗辩为例外;诉讼标的识别标准采用新实体法说;细化了抵消抗辩的程序要求;反对赋予判决理由以既判力,指出在我国程序保障程度达到很高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赋予其一定的拘束力;认为部分请求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而非是非判断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宜采用完全否定说。最后,在以上研究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既判力客观范围设计了相关法律条文,以供将来民事诉讼法修改所参考。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变。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现今高中数学算法的教学状况,探究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算法教学的效率.
介绍一种利用TMS320F28335的增强型局域控制网模块(eCAN)实现数据传输,LABVIEW作为上位机开发平台,实现电机控制器与电脑CAN通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能够直观显
期刊
期刊
如果以文学家比喻,李樯是拿着相机的沈从文,虽然南北的土地与人情如此不同,但影像中流露的温馨、宽厚与包容,与沈老(沈从文)的文字一样真诚而动人。—张照堂,摄影家、台南艺
为了解决日常办公中Word报表的重复填写,对报表结构和类型的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Word自动化填写报表的设计思路,并对VB2010和C#语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认为VB2010更适合
1998年至今,16届“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研讨会作为了解国内外标准和先进技术的窗口平台,对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Since 1998,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