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彦小说反讽艺术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鲁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乡土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用朴实的笔致书写了浙江东部滨海乡镇日常化的场景,塑造了一批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乡民形象。享年仅四十四的他给世人留下了近一百五十万字的精神财富。过去,研究者多倾向于用乡土公共话语解读王鲁彦的小说,尚未看到关于王鲁彦小说反讽研究的专论。本文致力于从反讽艺术的角度对王鲁彦小说中的反讽类别及其张力进行研究,力求弥补王鲁彦研究的不足。本文由引言、主体部分的三章和结语共同组成。引言简述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反讽概念的梳理。第一章从王鲁彦的生命体验、鲁迅等人的影响角度探讨王鲁彦小说的反讽艺术成因。从内因的角度来说,王鲁彦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亲历着黑暗的社会生活,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然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没能让他成功地找到人生的出路,为此,他的思想时常陷入矛盾与苦闷中。从外因的角度出发,王鲁彦属于自学成才型的作家,在他成长为文学家的过程中,他先后受到了鲁迅、显克微支、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影响,王鲁彦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这几位作家常使用的反讽手法。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反讽现象在王鲁彦的笔下开出灿烂的花来。第二章探讨了王鲁彦小说文本内部的反讽类别。本章采取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王鲁彦小说中的反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本部分将王鲁彦小说中的反讽分为错位式的言语反讽、悖逆式的情境反讽、背离式的结构反讽及互反式的立场反讽四种类别分别进行讨论。第三章对王鲁彦小说中反讽现象产生的张力进行分析。王鲁彦的小说中,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及立场反讽大量存在,这表明王鲁彦小说中存在着彼此对立的因素。它们互相牵扯,形成了小说叙事的张力。在王鲁彦的小说中,场景化的实写与梦境的虚写构成了张弛有度的情节张力;“单一”人物与“众多”人物的矛盾构成了人物之间的张力;叙述层面的冷酷与作者内心的热情形成了相悖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情感张力。结语回溯全文观点,并将王鲁彦小说中的反讽与鲁迅、张爱玲、萧红、钱钟书等作家的反讽比较,发现王鲁彦小说中的反讽呈现冷酷而温情的特点,自成风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沙地梨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沙地黄金梨园设置间作薄荷(Tr1)、孔雀草(Tr2)、罗勒(Tr3)和自然生草(Tr4)为处理,清耕区(Tr5,CK)为
硝基苯在不同的还原剂及不同的介质中可以被还原成亚硝基苯、苯胲、偶氮苯、氧化偶氮苯、氢化偶氮苯等不同产物.这一性质深刻揭示了还原剂的还原能力除了与本身的性质有关之
民间传说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和社会习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中,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表达民众的审美倾向。近年来,随着
唐代都城长安及周边有大小皇家宫苑数座,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文人墨客的传世诗作五百余首。宫殿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而文学作品留住了宫殿最辉煌的样貌,让后
大量的测评练习是基础教育中开展学习测评的一种常态化评价活动,学习者由此产生的各类测评数据为分析其知识掌握水平和目标达成情况提供了数据基础。首先,对个性化评价以及教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大力促进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重要工作。各国政府都把公民科学素质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普及科学技术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作为向公
《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内容博大,思想丰富而深邃,而司马迁巧妙地将“尚贤”思想赋予到《史记》中各色人物的身上,反过来又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彰
【目的】分离鉴定绵羊视黄酸受体-γ(Retinoic acid receptor gamma,RARG)基因,分析该基因的分子特征,研究其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卵巢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年龄和体况相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国内已经推出,但是与之配套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作为一种复杂的衍生品,CDS具有权益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流通性等"证券"特征;CDS坚持合同自由原则,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