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词汇学习逐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大部分的词汇是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偶然习得的,这种词汇学习的方式被称之为词汇的偶然习得。另外,在教学法改革中,任务教学法逐渐得到语言教学界的认可,并成为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一种思潮。在Laufer和Hulstijn之前,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多停留在词汇习得的研究与教学方法、手段等就事说事的层面上(Meara,1997),而Laufer和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基于任务的投入量假设,则试图从学习任务的角度来解释词汇学习的本质,从而使词汇习得研究提升到理论解释的高度。该假说认为其主要观点为:词汇的偶然习得依赖于其处理过程中由任务所决定的需求(need)、搜求(search)和评估(evaluation)三因素构成的投入量,投入量越多,词汇的偶然获得就越好。投入量假设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由表层到深层研究的尝试,是对以往的试验从理论上进行的某种解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任务特征对词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是一种突破。但这一假设只是从任务角度出发的研究,忽略了学习者这一内在因素,影响了人们对词汇规律的认识,从而降低了它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认知学的角度进一步修正投入量假设,认为词汇学习的效果主要依赖于由任务决定的需求(need)、搜求(search)和评估(evaluation)构成的投入量,不过这三个因素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1、用学习者对任务的兴趣(interest)来衡量需求(need)2、从认知角度重新论证了搜求(search),认为学习者通过查询方式而获得词汇意义,搜求(search)就应该是存在的。3、借助张文忠、吴旭东先生的词汇的课堂心理认知模式,用词汇学习的不同阶段来细化评估(evaluation)。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以检验投入量假设对词汇偶然习的预见性和修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是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二年级的205名学生,随机分成4组,每组学生按要求先阅读一篇文章再分别完成4种不同的任务。实验通过任务驱动阅读活动来检测词汇记忆程度。本次实验选用了Huang(2003)的材料,从中选出10个关键词作为目标词,并用Gathercole和Papagno(1991)(摘自柯葳、董燕萍,2001)制定的假词代替,以保证这些词对于所有的参加对象来说都是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