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工夫课程的兴起与演变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一句,为课程学者熟知,然而对作为古典德育课程关键话语的“工夫”,我们或可给予更多重视。事实上,在“工夫”一词背后,蕴含着一套具有中国风格的德育课程智慧,而“作工夫”正是儒道释三家共同强调的德育议题。在当今学界,有关“工夫”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国哲学领域,亟待教育研究者从教育学视域出发对这一古老而重要的教育议题进行探索。这就需要一套适切的立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分析框架。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出发,通过对儒道释德育语境中的工夫话语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工夫路径、工夫指导与工夫修习是围绕“工夫”这一内核而衍生的古典德育课程智慧的三个基本维度,对应于现代教育概念中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相似却不相同。对于作为中国主流古典教育学派的儒家而言,“工夫”指向德性修养,虽遥承上古,但正式显明于孟子时期。虽然在孔子时已多有对德性修养工夫的讨论,但孟子第一次对工夫教化的理念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发。此后,由孟子开出的心性工夫之路衍发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工夫课程的演进与论争,其间代表性论争有战国的孟告之争和孟荀之争、宋代的朱陆之争、明代的心理之争,等。其中论争最为激烈、变革最为显著、教育影响所涉人群最为广泛的当属发生于明代的心学与理学之间乃至心学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工夫教化之争。在15-16世纪的明代工夫课程史中,王守仁与湛若水是表现尤为突出的教育变革代表,以王守仁与湛若水联袂共倡圣学的时期为参照,15-16世纪的工夫课程史可以划分出“身心觉醒”“二业合一”与“顿渐之争”三个历史阶段。相应地,明季工夫课程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阶段特征。“身心觉醒”阶段(1409-1499)开始于永乐七年(1409)崇仁学派的开创者吴与弼焚毁应举文字、决意弃举读书、转向身心,结束于弘治十二年(1499)吴与弼弟子陈献章将作为其学术衣钵象征的江门钓台传于湛若水。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育人物有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娄谅等。这一时期的阶段性教育特征表现为工夫课程的再次觉醒,一些教育者开始从“举子学”转向“身心学”,以儒家经典指引自身的德性工夫践履。具体而言,在工夫路径上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尽管已开始产生差异,但课程旨趣都是转向身心;在工夫指导上初现“顿”与“渐”的分歧,为后来顿渐之争的激化埋下伏笔;在工夫修习上已有“修”与“悟”的交锋,主要体现为陈献章与胡居仁的差异。“二业合一”阶段(1499-1529)开始于弘治十二年(1499)湛若水获传江门钓台于陈献章,从此开始弘扬江门心学,结束于嘉靖八年(1529)王守仁去世且嘉靖帝开启第二轮针对王守仁心学的“学禁”。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育人物有王守仁、湛若水、吕柟,等。这一时期的阶段性教育特征表现为工夫课程的“二业合一”,与上一阶段工夫教育者大多讲学乡野不同,这一阶段教育者大多主张“二业合一”,即德业与举业并不矛盾的观点。所以王守仁、湛若水和吕柟等均通过科举进入明代政治系统,并积极在各自职位上力所能及地推进教育变革。具体而言,在工夫路径上不仅具有“二业合一”特征,也更多体现出试图拨正当时学习者割裂“知”与“行”的误区;在工夫指导上虽然不同教育者秉承不同的顿渐理念,但和而不同;在工夫修习上,与工夫指导范式相应,不同风格的教育者各尽所长,鼓舞着学习者或由“顿悟”、或由“渐修”,涵育自身德性。“顿渐之争”阶段(1529-1579)开始于嘉靖八年(1529)昙花一现却并未真正阻抑工夫教化讲学热情的学禁,结束于万历七年(1579)由张居正发起的更为严厉的学禁。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育人物有王畿、钱德洪、王艮,等。这一时期的阶段性教育特征突出表现为工夫课程的“顿渐之争”,主“顿”派风头尤盛、深入民间,同时也受到了主要来自官员阶层的主“渐”派的猛烈攻击。从教育影响的对象来看,在“二王”尤其是王艮泰州学派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工夫教化重心重返民间。具体而言,在工夫路径上进一步突破了对教育媒介的依赖,突出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直下承当”与作为学习客体的“人伦日用”;在工夫指导上尽管钱德洪仍然对渐教范式有所坚守,但总体而言顿教之风要盛于渐教;在工夫修习上,与顿教为主的工夫指导范式相应,顿悟型学习得到了比渐修性学习更多的强调。事实上,15-16世纪的工夫课程之争尽管在工夫路径、工夫指导与工夫修习三个维度呈现着具体的差异,但一以贯之的是两种基本教育范式:自主范式与依赖范式之争。工夫路径的“知行之争”反映的是自主型课程范式与依赖型课程范式之争;工夫指导的“顿渐之争”反映的是自主型教学范式与依赖型教学范式之争;工夫修习的“悟修之争”反映的是自主型学习范式与依赖型学习范式之争。尽管500年前的这场明代教育论争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自主与依赖的教育范式之争则具有超越时代的课程哲学品质,有助于前溯古典德育课程智慧、后鉴当今课程与教学变革。
其他文献
秦代地方治理问题是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岳麓秦简、里耶秦简等简牍新材料的刊布,为秦代地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持。论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以细节考据和宏观论述相统一,着重对秦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地方治理的实践与运作、地方治理的成效与得失三个方面中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秦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西周、春秋时代“分封”、“宗法”治
时和体是人类语言编码时间关系的两个重要的表征系统。英、汉语在时体标记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属屈折语,其时、体形态标记都很丰富。而汉语为孤立型语,其体标记丰富但无时态的形态标记。英、汉语类型学上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时体形态习得有影响。本论文探讨二语学习者产出和加工英语过去时和进行体情况,并解释其认知机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情状体假说(Aspect Hypothesis)预测学习者在英语时体习得过程中
在课堂生活境域中,审美体验能释放课堂生机与活力,焕发课堂诗性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当前课堂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本研究赋予审美体验以教育学意蕴,认为充盈着美的体验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是自成目的的,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教学过程本然地就是审美体验生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游戏着、体验着、享受着,同时被惊奇感、投入感、领悟感、贯通感、成长感和愉悦感等包裹着,全副身心地沉浸其
研究一 头-颈椎非线性三维有限元复合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目的:本研究拟构建一个优良的、能较为准确表达头颈区域力学响应的非线性头-颈椎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包含下颈椎运动单元及枕骨-寰椎-枢椎运动单元,作为承载骨骼肌建模的基础模型。方法:一名23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影像资料作为模型构建的资料,分别应用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
本文以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沙镇为田野地点,按照民族学文献梳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沙镇文化自觉的历史场域、现实社会结构场域、社会治理场域、社会关系场域以及最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场域,从而串联起沙镇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然后从蒙汉文化互动、地方性互惠、共同体意识形塑的生活实践中得出文化自觉这一理论主题。并通过经济冲击与文化回应的叙述方法,概括了沙镇基于蒙汉文化互惠的文化自觉推动沙镇社会
我国在英语教学上不断尝试引进、发展、融合不同教学法以促进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经历了包括语法翻译法、听说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混合教学法等不同方法的发展过程。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研究及教师教法探究将探索的重点从方法论细化到教师作何行为,教师为何如此行为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影响方面,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信念、教学态度、身份/角色认同等方面进行探究。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是富含意义
基于艾滋病的中医共同病机的研究,在其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我们选用小四五汤治疗艾滋病患者抗病毒前后出现的血脂异常,尤以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中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服用克立芝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和依非韦伦片后所致的血脂异常升高,发现小四五汤能明显降低血脂,提高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和积聚能够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是,关于蛋白质积聚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甚至死亡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疾病是一类由多聚谷氨酰胺异常延伸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olyQ序列的长度超过一定的阈值会成为淀粉样积聚核心,促进蛋白质的积聚。PolyQ疾病具有单一的致病基因,且致病蛋白质中的积聚
阿旃陀石窟以其建筑、雕塑与壁画“三位一体”的独特成就,成为印度佛教艺术的典范,堪称“印度的敦煌”,尤以壁画享誉。现存壁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早期壁画绘制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第二阶段绘制于伐迦陀迦王朝哈里塞那时期的公元5世纪中后期,约略与云冈昙曜五窟同时。从开始到结束,长达六百年之久,虽然这两个阶段之间有四百余年的间隔。阿旃陀壁画体现了印度佛教绘画史的关键节点:印度早期绘画(第9、1
民族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不仅弘扬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增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等;加快了民族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助推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