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020年西汉水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更迭对西汉水的径流变化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减弱。对西汉水流域水资源开展研究对于今后流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不均匀系数法、距平累积曲线法、趋势系数法及R/S分析法等对西汉水流域礼县水文站、大桥水文站、镡家坝(二)水文站1960年-2020年实测年、月径流量资料进行计算,探究其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换矩阵法探究流域内土地使用结构的变化特性及其程度;选取双累积曲线法探求西汉水流域多年降水特性,下垫面类型改变的特点和方向及工程建设等对西汉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受到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西汉水流域径流在年内呈现出分配不均的特征,夏季(6月-8月)多、冬季(12月-次年2月)少,1990年经过修建电站和改造灌区后,不均匀系数Cv、集中度、集中期均有所下降,流域内径流年内分配得以趋于均匀,集中期得以提前。(2)西汉水流域1960-1970年径流量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1970-2020年径流量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且随着控制面积的增加,径流量的减少趋势增强,年际上呈现丰、平、枯水年交替的变化趋势。西汉水径流量数据序列持续性较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西汉水流域径流量将持续减少。西汉水流域礼县站、大桥站、镡家坝(二)站径流量周期性一致,第一、第二主周期均为44 a、12 a。流域上、中游突变点年份分别为1970年、1969年,下游最早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61年,随着控制面积的增加,发生突变的年份有提前的趋势,2000年后下降趋势显著。(3)西汉水流域降水在年内具有不均衡性,上、中、下游及全流域降水数据序列均呈现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流域上游、下游及全流域降水整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中游相反。降水量数据序列持续性较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上、下游及全流域降水量将持续减少,中游降水量将持续增加。西汉水流域上、中、下游及全流域降水量第一主周期分别为42 a、57 a、58 a、42 a,上游、中游及全流域降水量拥有第二主周期,分别为57 a、44 a、44 a。西汉水流域上、中、下游及全流域降水突变性不明显,最早的突变时刻分别为1964年、1964年、1961年、1983年。(4)西汉水流域蒸发在年内具有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流域上游、下游和支流平洛河蒸发呈现增加的趋势,中游呈现减少的趋势,干流蒸发量数据序列持续性较强,支流平洛河蒸发量未来变化与现状变化相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上游、下游蒸发量将持续增加,中游、支流平洛站蒸发量将持续减少。西汉水流域大桥站蒸发量在研究期内无周期性,顺利峡站、平洛站、镡家坝(二)站蒸发量第一、第二主周期分别为55 a和31 a、55 a和44 a、56 a和35 a,平洛站和镡家坝(二)站蒸发量拥有第三主周期,分别为27 a、15 a。(5)西汉水流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草地为主,中游地区及下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地和草地占据流域面积的63%。70年代末至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草地之间。(6)在不同径流变化期,各研究区间内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程度不同,上游、下游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程度高,中游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程度低。蒸发与径流呈现负相关,但关联性极弱。全流域径流累积量线性相关系数较高,累积曲线线性相关性较强,径流数据序列一致性较好,系统偏差性较低,其中河源-礼县站累积曲线波动较其他区间大,线性相关水平较其他区间低。全流域降水量、蒸发量系统偏差性极低,降水、蒸发数据序列一致性较好。(7)西汉水流域上游径流深因降水的影响而增加,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减少,且人类活动是造成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中游第3、6时段降水为正影响,其它时段降水为负影响,各时段均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减少,且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游第3时段降水为正影响,其它时段降水为负影响,第2时段、第3时段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减少,第4时段、第5时段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增加,在1992年前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92年后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
其他文献
螺旋钢桩是一种具有复杂几何表面的异性桩,由中心钢轴与若干螺旋叶片连接组成,根据叶片布置可分为分层叶片螺旋桩与连续叶片螺旋桩。本文中的多年冻土区连续叶片螺旋桩为了适应多年冻土环境,其结构与一般地区螺旋钢桩有部分差异,为探究多年冻土区连续叶片螺旋桩的承载特性,本文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互验证的方法对多年冻土区钢管螺旋桩竖向承载特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其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与破坏模式,最后提出多年冻土
学位
大规模的人工植被恢复在通过各种途径改善生态系统的同时致使区域蒸发耗水量增加,从而降低可用的水资源量,这一特点给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生态恢复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为降水,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植被恢复通过增加碳汇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存能力,从而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在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成为了实现国家“低碳繁荣”的重要议题。海上风能作为一种稳定高效、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对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海上风电结构中,大直径单桩基础由于其工序简单、经济性好、土层适应性强的优点,在海上风机众多基础型式中备受青睐。对于大直径单桩型海上风机而言,为了避免在运行过程中风机支撑结构一阶横向自振频率与风
学位
学位
黑、白河流域湿地是若尔盖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明确其动态和蓄水量变化,以及上述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有利于厘清湿地生态水文系统与外部驱动的因果关联,可为高寒湿地景观及功能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系统收集两河流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经济社会等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划分两河流域湿地类型,选用景观生态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由SWAT模型模拟量化上游山地系统向
学位
我国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多样,构造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频繁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使得我国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泥石流灾害因其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大,科学有效地防治泥石流灾害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生态工程治理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针对生态工程治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特别是缺乏针对地区特殊自然禀赋而设计的泥石流防
学位
地应力不仅控制区域稳定性,也是岩体工程变形、破坏的根本作用力,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重心逐步向西部迁移,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势西高东低,随着埋深增加,地应力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性越来越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能够对工程区域地应力场特征有更细致地了解,就能对该区域内的工程活动提出更具借鉴指导性的意见。基于此,本文首先收集数据库,相关论文文
学位
仰拱底鼓导致结构破坏在国内外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屡见不鲜,给工程界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交通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使得软岩地层在隧道工程更为常见,而软岩隧道中仰拱底鼓病害也较为突出,引起仰拱变形的原因复杂,围岩流变是主要原因之一。泥岩的流变性更加显著,在地应力持续作用下,围岩变形随时间不断增加,进而导致结构位移和应力逐渐增大,严重威胁隧道的使用寿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