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敞空间环的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世界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一系列新趋势推动下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念、机制与模式也正在发生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人们逐步开始关注和研究城市中一直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区与农村交接的边缘区域,以及其相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规划和生态综合效益的改善提升。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现有的上海环城绿带规划作为研究的基础,尝试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的系统分析与探索研究。   研究重点是将原有的环城绿带放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跳出既定概念、思维模式和认识水平的诸多局限、更多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前瞻性的战略考量、把开敝空间环置于更为广阔的专业视野和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虑问题,创新地提出“上海城市开敞空间环”的构想。   首先,明确“上海城市开敞空间环”的提出与确立的论证过程。第一方面,对照分析国外先进实践案例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与导向;第二方面,研究了促使上海环城绿带向城市开敞空间环转变和演进的动力学机制;第三方面,依托对上海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态综合效益指标的探索与展望,发现现有环城绿带存在的方法体系层面的问题:系统性缺陷和时代性局限。综合上述得出结论,绿环向城市空间环的方向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空间环”脱胎于环城绿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和发展脉络,但空间环是绿环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与演进的成果,并进行了绿环与城市空间环概念与特性的差异性辨析。最终补充说明了构建上海城市开敞空间环的特定国情市情、前提条件、定义和价值意义。   其次,论文研究侧重在战略规划的层面,强调概念性探讨和基本框架构建:具体展开对空间环的体系(城市系统)、导向(目标设定)、区位(选址研究)、定位(概念解读)、解析(土地利用)、布局(形态结构)、内容(功能设置)等七大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规划分析和深入论述。整个过程中穿插对现有环城绿带的总体和宝山、浦东、闵行、嘉定等区段的典型案例的评述和优化意见作为例证和支撑。   再次之,本文突出强调了城市空间环规划实施策略中的五个重要方面:规划实施的过程控制策略、自主创新的引导策略、开发风险的管理策略、建设融资与投资模式的优化策略、后期养护与管理成本的节约策略等内容。   最后,提出城市边缘区域是城市规划学科中一个面向未来的、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研究领域,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多种可能;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要求,自此,新农村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在全球能源危机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新农村规划要如何进行、应该怎样进行
上海市现存许多蕴涵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明清民居,但学术界目前对上海民居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近代的石库门建筑,对明清时期民居的关注比较少,将明清时期民居中的窗作为独
近年来随着越南经济的增长,城市建设也迅猛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巨大,能源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寻找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
系列化专用建筑指服务于拥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稳定企业文化的大型企业的建筑,是适应当前资本市场、伴随当今的经济发展形成的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组成部分的体系化产物。企业一般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是当代中国建筑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艺术家参与策划和设计下,公园集中体现了建筑与当代艺术的越界,公园中小建筑超越了功能及经营的束缚,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准。
历史城区边界空间作为旧城与新城的结合点,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征和历史意义。对于历史城区边界空间的研究,无论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还是对城市区域更新,以及城市振兴计划,都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过程,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我国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应该
本文在对遗产保护和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古南襄隘道遗产廊道构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尝试提出区域性遗产的筛选、认定和保护利用的系统理论和方法。首先对古
本文从空间角度入手,研究了居住建筑的地域性。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是地域的。文章主要从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技术三方面来研究它们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龄事业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作为我国老年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受到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它的发展及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