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金烽唐公沟矿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煤层自燃火灾危及人员生命,烧毁设备,破坏和浪费资源,严重地危害着矿井安全与正常持续生产,早已成为煤炭行业广为关注并力图治理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90%以上矿井火灾是由煤炭自然发火引起的,同时防治煤层自然发火也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的煤炭自燃火灾十分严重,在我国北方煤田潜在燃烧面积多达720平方公里,正在燃烧的火区已烧掉煤炭42.2亿吨,每年直接烧失煤炭1000多万吨。这些燃烧的煤火每年破坏煤炭资源多达2亿吨。若按每吨煤百元计算,则经济损失每年可达200亿元。煤的自燃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另外还排放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造成低空空气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形成大范围的酸雨,助长地球的温室效应。因此,研究煤矿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唐公沟煤矿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等级为Ⅰ级,自然倾向性为容易自燃。对于有自然发火倾向性的煤层来说,在煤巷的掘进过程中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煤体破碎处和工作面采空区在采掘后的极短时间内都极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出现CO气体和煤温升高,特别是浅埋煤层开采时,受采动影响易于引起地表漏风供氧,同时考虑到唐公沟矿煤层的自然发火期较短,大大地增加了煤层巷道和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工作面采空区和煤层巷道高冒区自燃火灾,不仅严重地影响到采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而且威胁着矿工们的生命安全。因此,煤层自燃是唐公沟煤矿的重大安全问题,很有必要就主采煤层的自然发火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有效防治唐公沟煤矿的自然发火问题,使唐公沟煤矿防患于未然,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本文以唐公沟煤矿煤层自燃的实际情况为对象,以目前国内外煤炭自燃发火起因和机理研究水平为基础,对综采工作面自燃火灾防治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煤层自燃的普遍性和对煤矿生产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自燃煤层的防灭火工作研究现状及进展;针对煤层自燃火灾防治中存在的多个难题,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研究了煤层自燃的起因,分别介绍了煤的自燃学说和煤自燃的根本原因;进行了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和煤自燃倾向性实验,研究了煤层自燃的各种影响因素,煤层自燃的特点和规律,为在煤层自燃巷道中进行防灭火试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利用综合防灭火技术,有效地防治了唐公沟煤矿综采工作面及采空区煤层自然发火。该论文的研究对煤层自燃火灾综合防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论文针对河南省信(阳)南(阳)高速公路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监测实际课题,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现场地质调研、现场监测以及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并引用了现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
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电力系统处于运行状态的时候,电网调度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途径.这就
目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一种利用救生舱进行应急救援的理论并且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救生舱是
硬脆材料的高硬度和脆性,使其在旋转超声加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切削力和较低的材料去除率,造成刀具快速磨损,引起刀具端面形貌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进而影响工件形状精度和表面质
黄明石井田区域内赋存静乐组红土,广布全井田,厚度56.11~114.84 m,能够较好的阻隔第四系含水层组与基岩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但是钻孔揭露3号煤层上覆基岩柱高度为7.60~41.70 m,
近年来,随着高速电主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脂润滑虽然有着结构简单,不需要经常更换的优点,但是脂润滑轴承的散热能力差,轴承温升大。电主轴一般在循环冷却水的作用下,轴承外圈的温度得到降低,轴承内圈温度依然较高,使轴承内外圈温度差异较大,轴承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油气润滑作为一种新型的冷却润滑方式,为轴承提供有效润滑的同时,还能够带走轴承产生的部分热量,从而减小轴承内外圈的温度差,油气润滑技术的双重作用,使
综掘工作面是粉尘产量很大的一个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极大的威胁了井下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粉尘运移规律的不清晰,导致目前的降
改良型12%Cr钢(X12CrMoWVNbN10-1-1)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耐热钢,主要用于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服役过程中一般承受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因此研究其在这一复杂载荷下的行为具有重
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的课堂改革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更是自身的一次转型。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全心身的投入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