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大众传媒的参与不仅为文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文学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可以说正是大众传媒引领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转变,完成了对现代文学体制的建构。其中,“有奖征文”这种首先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现象正是适应这一体制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机制。征文,即征求文章、文稿,报刊杂志本身或某机构通过报刊杂志面向大众发出征文启事的号召,启事中一定包括征文的宗旨、对象、要求、时间、遴选办法、奖金设定、等级评定等其他事宜,它显示了社会文化空间对某种文体抑或某种文学发展趋势的期待,同时,除了征文发起者要达到的对文学的影响作用之外,还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并且用奖金刺激的方式获得最大范围的响应。有奖征文这种独特的文学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细节,它展示了文学生产、社会思潮是在怎样的一种各方力量“制造合作”的方式中进行,而征文获得的稿件则可充分展示那个时代普通大众是如何在这样的“命题作文”形式下展现对文学对社会变革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奖征文”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本论文以征文类型为标准,根据征文发起者的不同、征文内容的差异以及性质的不同,着重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整个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征文活动,分析它们如何促进了现代文学文体的发展与文学观念的建构与传播、如何设计引导了大众启蒙以及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征文的“反经典”特征。再者,征文从历时的发展来看,呈现出数量上的不断增加与应用上的日益广泛,这集中体现在三四十年代征文对文艺大众化思潮的推动,这一时期,征文数量庞大,名目繁多,知识分子、政治团体都利用征文来达到对文学文化的引导,从而达到宣传其政治思想的目的。而三十年代以“中国的一日”为代表的“一日”系列征文更是突出体现了征文在国家民族想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绪论、主体与结语。其中,主体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的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构想、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 第一章,有奖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有奖征文伴随着报刊的发展而产生,第一次比较集中的且对文学观念发生改变的征文活动发生在晚清。以1895年“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为起点,一系列小说征文推动和影响了晚清小说观念的改变。傅兰雅提出了“时新小说”的概念,这一概念显示出了小说发展的新局面,小说开始与启蒙民众、社会改革联系在一起。之后的《新小说》《申报》《时报》《月月小说》等小说征文又对小说的功能、表现内容以及写作手法产生了引领作用。小说征文规定着小说的发展方向,更多的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小说的稿源问题得到解决,同时,稿酬制度也随着征文逐步完善。 第二章,迎合大众与引导大众:通俗杂志类与创造经典类有奖征文。本章的论述对象是《小说月报》《小说世界》《妇女杂志》以及《创造月刊》《良友画报》、文协的征文。由此进而探讨知识分子在启蒙大众过程中的复杂性。前者作为通俗杂志类征文的代表,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趣味,不断刊登各种征文,征文内容成为杂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期《小说月报》利用各种小说征文普及小说观念,引导大众参与,改革后的《小说月报》通过征文宣传自己的精英立场,但收效甚微,于是将征文转移到《小说世界》杂志,《妇女杂志》创办初期关注单一的信息传达,之后利用征文做到了读者编者的双向互动,成为“征文杂志”。创造社、良友画报以及文协倾向利用征文产生“文学经典”,不过似乎征文的“反经典性”使这些征文并不理想,相反,通俗类杂志则巧妙利用征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宣传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 第三章,抗战时期的有奖征文与文艺大众化思潮。文艺大众化一直是现代文学的主题,到三四十年代最终以官方发言、文件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征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章分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沦陷区、孤岛四个区域来分析各自的征文特色。解放区的征文活动名目繁多,将集体写作与征文密切结合,从“七七七文艺奖金”与“鲁迅文艺奖金”的比较可以看出解放区征文政治功利性强、征文题目简单、评奖标准相对较低且效果显著的特点,只是这里“文学”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国统区的征文活动虽然也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精英意识强,而“孤岛”上海的文艺征文则较少涉及政治内容,在征文中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家。 第四章,“一日”系列有奖征文与国家想象。“一日”系列有奖征文是指以1936年“中国的一日”为代表,进而产生的“冀中一日”“苏区的一日”“上海一日”“新四军一日”“五月的延安”等相同类型的征文。这类征文规定很简单,记录一天的日常生活即可,参与人数与获奖人数都是空前的,这样的写作不仅仅带来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繁荣,同时它的征文过程也在政治上完成了对国家民族的想象。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政治团体记录和阐释的对象,大众在这样被记录的“写作幻觉”中配合了这种阐释。这种民族国家的想象是通过时间空间的定格、他者的审视以及与南京政府推出的“新生活运动”强烈对比来完成的。 结语首先从文体观念、大众文化、国家民族想象等方面总结征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如何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并提示人们如何理解现代文学的个体性,即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叙写,同时包含各种社会力量,这些力量本身的奖励性作用隐秘而深刻地推动和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对整个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也让人们继续思考当下网络时代的大众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