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的流变性及其围岩支护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软岩隧道工程逐渐增多,软岩隧道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提高。流变特性是软岩固有的属性。在各种软岩工程中,由于流变现象的普遍存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流变现象给工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在隧道工程中,软弱围岩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围岩自身条件和工程地质环境,选择合理有效的支护方式、减少软弱围岩的变形、控制并降低流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软岩的工程性质和流变本构关系,并将其与酉水隧道软弱围岩的特性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了软弱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破坏形式。在新奥法思想的指导下,并根据软弱围岩自身的各种属性,研究了软岩隧道特有的支护原则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支护方式很多,为了进一步研究适合软弱围岩的支护方式,提高围岩的稳定性,文本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以酉水隧道为研究原型,使用对比分析法,将两种不同的支护方式(两种都采用了架设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不同的是其中一种增加了锚杆及注浆)应用于两条物理力学性质和大小尺寸几乎完全相同的隧道模型中,在同时逐级加载的条件下,通过各项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来判断哪种支护更能有效地减少围岩的变形,保证围岩的稳定;其次,又在长期稳定荷载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记录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支护方式下,围岩因蠕变而产生的变形,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研究了软弱围岩蠕变的一些规律,并将两种不同支护对围岩蠕变的控制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酉水隧道软弱围岩的性质复杂,隧道围岩支护困难,单纯依靠锚喷支护还不足以维持隧道围岩的稳定,须采取注浆手段,利用锚注联合支护结构,让围岩获得稳定的效果。对于软弱围岩本身来说,其顶部围岩通常比两侧围岩更容易发生变形,且变形更快,变形量更大,所以在支护的设计中,要优先保证顶部围岩的稳定,而锚注支护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软弱围岩的支护中,注浆不仅提高了围岩的强度,有效地利用了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减小了作用在支护上的压力,而且浆液的黏结力使围岩与锚杆的整体性更强,为锚杆提供了很好的着力基础,能实现支护体与围岩的共同承载和共同变形,并且有效的控制围岩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由于锚注加固体本身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为提高围岩的强度,充分发挥围岩本身的自承载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即使在较大的外荷载作用下,仍然能保持围岩的稳定。在控制和稳定软弱围岩的蠕变方面,注浆填充了裂隙,弥补了岩石晶体的缺陷,从根本上抑制了蠕变的速率和变形量,蠕变的总量和速率都明显减小,并使蠕变早日进入稳定状态,缩短了蠕变对围岩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时间。
其他文献
实践证明,不断得演练能够让商业银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效降低损失,迅速恢复业务,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作为业务营销、提供公众服务的一线单位,应高度重视演
本课题在对古代中医典籍和现代抗衰老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于皮肤衰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通过较为系统严密的科研设计,运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针灸在延
电场活化聚合物(Dielectric Elastomer,DE)是一种压电材料,与传统的压电材料相比,具有更大的应变能力,且重量轻、驱动效率高、抗振性能好。基于电场活化聚合物的一维伸缩致动器
本文在对结构抗震实验技术的理论及其应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主要利用MTS电液伺服控制加载试验系统分别完成缸式黏滞阻尼器的循环负载试验研究、钢结构梁柱狗骨式连接节点的拟
“9·11”事件不仅震撼了整个美国新闻界,还影响了以美国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中国原有及现有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与
2月12日,北京,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数字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公司(Autodesk.Inc)传媒娱乐解决方案为电影《海角七号》提供了尖端高效的设计工具,尤其是欧特克电影制作流程的3D动画、
现代体育建筑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而形成。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影响到体育建筑的变革。更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体育建筑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体育建筑的种类、
中国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唤醒了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的研究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社区体育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送达是联系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是当事人获取诉讼信息的渠道,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送达,没有一个问题像送达这样牵动着整个诉讼程序,因此,民事送达制度是
“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这种潮流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