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框架减振结构体系的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超高层建筑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的合理结构形式和动力响应计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巨型框架减振结构是一种理想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它是随着结构工程的发展和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入,综合利用巨型框架特有的二级结构形式和结构控制的基本思想而提出的。 本文从理论推导、数值分析、优化仿真等方面对巨型框架减振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结构形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巨型框架复合减振结构体系。 本文采用了更接近实际的力学模型,主结构采用弯曲刚度,子结构采用剪切刚度,利用随机振动复模态理论,推导了巨型框架减振结构的动力响应表达式,并以日本东京市政一号楼为基本模型,讨论了巨型框架减振结构两种结构形式(座承式和悬挂式)的主要参数(刚度和阻尼)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巨型框架结构相比,减振结构通过合理选择子结构刚度,可以较好的控制主结构在顺风向脉动风作用下的位移响应,从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但与此同时,子结构自身的加速度响应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巨型框架复合减振结构体系及其分步设计思想,概括为:首先寻求巨型框架减振结构的最优的子结构刚度,以使主结构的位移响应得到最优控制,然后在特定的子结构上附加安装调频质量阻尼器(TMD),通过合理选取TMD的参数进而控制子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实现总体控制目标。本文利用等效最优理论(ECPM)对TMD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Simulink对复合结构进行了动态仿真,结果表明:附加安装在子结构上的TMD并不会对主结构的动态特性产生大的影响,复合结构和减振结构一样都可以较好的控制主结构位移响应,而且复合结构经优化后的TMD还较好的控制了子结构加速度响应,所以复合结构体系既可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又可以满足舒适度的要求,从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巨型框架复合减振结构是一种理想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建筑中,底部大开间房屋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底部框剪砌体结构,但由于其自重大,抗震性能差,房屋的层数及高度受到严格限制
近年来兴起的短肢剪力墙结构,有利于住宅建筑的布置,又可进一步减轻结构自重,是深受建筑师、开发商和用户欢迎的一种新型住宅结构体系.本文在深入理解现行2000系列规范对这一
轻钢框架结构因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自重轻等特点,日渐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推崇,又因节能、环保等优点得到政府部门的肯定。正因为轻钢框架结构的诸多优点,在国外得到了的
在本文中修正的提出了建立在桁架+拱力学模型基础上的抗剪理论。具体分析了一般梁柱构件的抗剪机理,提出了其理论的和实用的抗剪公式;利用前述理论,结合高强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对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在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要求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要高,如何正确地评价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及其复合地基是一种全新的地基处理新技术,已应用于高速公路、民用建筑、港口、海堤等工程建设中,PCC桩在处理效果、工期、造价、环保等方面具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健康监测是目前工程界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通过长期的健康与损伤状态监测,获得结构不同状态的参数对结构进行反演分析和对比,判断其损伤状态,采用人工神经
大量风振、地震灾害现象表明,输电线路的破坏会导致供电系统的瘫痪,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建设、生活秩序,而且还会产生重大的次生灾害,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确保风振、地震作用下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已成为电力工程与土木工程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研究者的极大注意。 在本文中,以岗市—长江500kV输电线路湘江大跨越为工程背景,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型研究了该工程
本文通过两榀短肢剪力墙与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结合而成的大空间组合试件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分析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首先分析
本文研究了加筋挡土墙及土钉墙等土工加筋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目前常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结构物进行力与力矩的平衡分析,经过试算确定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及相应的最小安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