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巨型内吞泡周围微管骨架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运输细胞内物质、传递胞内外信号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胞皮层处的微丝骨架重排,为细胞内吞提供动力来源;而微管在细胞内部呈放射状排布,作为胞内物质运送的轨道。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小胶质细胞在迁移过程中可产生部分大型内吞泡。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描述微管在小胶质细胞内吞泡形成过程中的定位情况。本课题以ATP诱导小胶质细胞,产生大型吞饮泡,对吞饮泡周围的微管骨架结构进行形态学方面的初步研究。实验方法:培养原代大鼠小胶质细胞,利用ATPγS诱导产生吞饮泡。使用荧光标记葡聚糖(Dextran)对小胶质细胞吞饮泡进行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动态观察。在ATP诱导吞饮泡产生后,固定细胞,并利用免疫荧光方法,使用乙酰化、酪氨酸化及α微管蛋白的抗体,标记微管骨架。同时,使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phalloidin)标记纤维状微丝骨架。随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巨型吞饮泡的形态、位置、数目,周围环绕的微管情况以及微丝的分布进行观察,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吞饮泡周围的微管骨架特征进行解析。使用Rab5、Rab7、Rab11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识别早期内吞体、循环内吞体和晚期内吞体,以此明确ATPγS引发原代培养细胞所产生的大型吞饮泡与胞内其它已知内吞泡之间的关系。此外,利用超高分辨结构照明显微镜(SR-SIM)对微管更细微的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IMARIS软件对细胞骨架进行三维重构,得到大型吞饮泡周围微管精细结构的3D模型。  实验结果:  1.ATPγS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内有大量内吞泡形成,这些内吞泡能够被dextran标记,因此我们确认其为吞饮泡。  2.部分巨型吞饮泡周围有微管结构环绕。  3.对吞饮泡大小、位置的分析结果显示:微管更倾向于包绕直径较大(约为4μm)的吞饮泡。与其它更小、且没有微管结构包绕的吞饮泡相比,这类巨型吞饮泡更靠近细胞边缘。  4.巨型吞饮泡周围环绕的微管可能与囊泡内化过程相关。  实验结论:ATPγS处理后的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会产生直径平均为4μm,周围有环形微管包绕的巨型吞饮泡。提示微管可能参与了巨型吞饮泡内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GDF-8)是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Myostatin高表达于骨骼肌中,其基因敲除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措施对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12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
硒(Se)是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硒结合蛋白形成硒蛋白是重要的抗氧化酶,可防止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调节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中
本论文考察了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规律,在无公害食品的生产、食物链污染的控制、土壤—水—植物系统净化功能开发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
目的:分析探讨对于脑梗死偏瘫康复期患者,采取Orem自理康复护理模式的具体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脑梗死偏瘫恢复期患者55例作
目的:主要分析舒适护理对缓解急症胆石症患者负性情绪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8年4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86例急诊胆石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对比组,两组
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在自然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自然环境中病原菌—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自然种群中寄
本文研究了芜湖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三个姐妹种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和轮虫种群在夏季水体中几近消失的原因,所取得的主要结果
分布反馈(Distributed Feedback, DFB)染料激光器具有无腔镜、阈值低、输出线宽窄、调谐方便等许多优点,在光学器件、集成光路、光通信等许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DFB
多址接入技术是为了满足光网络中多个用户在共享信道的同时对高速、大容量通信需求而出现的一门技术。其中,光码分多址技术(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C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