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生理性别的区分是人类共有的概念,但是自然的生理性别跟语法范畴的“性”概念是不同的,如俄语、德语、法语等名词都有“性”。汉语名词则没有“性”的区分,在区分性别上汉语主要使用一些性别词。本文研究立足现代汉语常用的三对性别词,即“男女”、“公母”、“雌雄”,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三对性别词的分工搭配范围。其中对“男、女”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男、女”与中心词搭配的不对称现象,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构词不对称的原因。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以“男、女”为构词语素的新词新语。并对“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男子、女子”“男士、女士”等词,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对“公、母”的研究部分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公、母”标记范围泛化的原因以及“公、母”用来区分动物性别时的适用范围,同时对方言中“公、母”区分动物性别时,位置在后这一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对“雌、雄”的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雌、雄”构词的隐喻意义,以及在适用范围上与“公、母”的不同,以及分析了“雌雄”中表阴性词在前的原因。在汉语性别词本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英语和汉语在性别表达方式做出对比,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汉性别表达背后存在异同现象的文化、社会、心理等原因。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研究,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以期取得更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注意到,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性别词时很容易出现偏误,特别是对“男、女”“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男子、女子”“男士、女士”等词的使用,在具体用法以及搭配使用上存在偏误。本文通过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作文语料库,同时参考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中高级留学生习得汉语性别词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对外汉语性别词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