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等等。这些举措对逐步减少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数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观点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人的精神健康是人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精神却比物质更为匮乏。透过很多社会现象,我们发现农民的心理贫困相对于农民物质的匮乏更为可怕,直接导致农民贫者愈贫、富而返贫。农民的贫困心理不单是农民落后的表现,在很多方面,农民贫困心理导致的低素质行为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心理贫困会影响农民的行为目的、行为偏好,进而影响农民的生产行为模式。农民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提前消费、小富即安;爱好偏好攀比性支出等等都是因为心理贫困在作祟。心理的贫困挤压着农民对于改善生活的努力,制约着农村的长期发展。同时,心理健康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制约着劳动者诸如身体素质,企业家才能等诸多能力。综上所述,农民心理的贫困最终会导致农民物质上的贫困,心理健康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本文着眼于农民心理键康程度对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乃至农村发展的影响,通过运用心理学使用最广的心理测评表SCL—90作为衡量农民心理健康程度的工具,将农民心理贫困程度量化。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农民心理贫困程度、农民受教育年限和农民年均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心理贫困对于农民收入的弹性为—1.072,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农民心理健康对农民收入具有较大影响。之后,文章从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心理贫困对于农民获得企业家才能的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影响,并分别从农民心理贫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农民心理贫困对于农民素质的开发两方面分析了农民投机、麻木、精打细算等的贫困心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农村日益严重的高彩礼现象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心理贫困存在传染效应。最后根据模型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心理贫困作为伴随着收入贫困出现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除了作为我们评价农村发展程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如何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他对于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从政府角色转变的角度尝试性的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等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