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株的培育

来源 :大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运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探讨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诱发,掌握恶性疟原虫对萘酚喹敏感性体外微量法测定的方法,建立的恶性疟原虫抗萘酚喹株。 2.方法 恶性疟原虫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采用萘酚喹体外剂量递增间隔接触方法进行抗性培育,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在药物刺激前、刺激后及停药25天分别测定萘酚喹的敏感性,运用ICE introduction软件处理数据,计算其IC50,对不同药物刺激时段的敏感性进行比对,分析恶性疟原虫对萘酚喹抗性的变化。 3.结果 药物刺激共9次,药物浓度分别为2.56nmol/L三次、5.12、7.68、10.24、12.8、17.9、25.6nmol/L各—次。接触药物前,敏感株(亲代系)的IC50为3.03nmol/L,药物刺激9次后,其IC50增至43.07nmol/L。约为亲代原虫的14.2倍。停止接触药物,继续无药培养25d后IC50降至18.98nmol/L。 4.结论 4.1培育过程中随着药物刺激次数,和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断增加,提示该恶性疟原虫虫株对萘酚喹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即抗性逐渐提高。表明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虫株可以通过连续体外培养建立。 4.2 IC50由3.03nmol/L增至43.07nmol/L,约为亲代原虫的142倍。共药物刺激9次,历时166天。表明恶性疟原虫较容易对萘酚喹产生抗药性。 4.3停止接触药物,继续无药培养25d后IC50降至18.98nmol/L。下降了24.09 nmol/L(55.9%)。停止药物刺激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药物敏感性恢复较快。这种短期在药物压力下培养出来的抗性可能是生物体的—种非遗传性变异。
其他文献
基于对1999—2008年陕西省气温、相对湿度以及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苹果褐斑病发生、流行的监测,对苹果褐斑病发生时间、发病规律及流行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旬平均气温(T)和
提高激光频率稳定性的关键,是获得线宽窄、信噪比高、稳定性好的参考频率,本实验的参考频率就是吸收峰的中心频率,而峰的导数信号即为稳频的鉴频曲线,导数信号的零点处斜率直接影
旱地夏播小麦品种的选择和利用是实现旱地夏播春麦成功的重要保证。赤峰的旱地夏播春麦,自1986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一般亩产在50~200公斤之间,高产地块已超过
印度尼西亚将建议与泰国和马来西亚共同完成6个多月消减橡胶出口计划。当橡胶价格跌落为2.70美元/kg时,国际橡胶理事会承诺,通过出口量计划和供应管理计划共同消减橡胶供应来
钱币专场是崇源拍卖新开辟的有活力的专场,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拍卖“古泉雅集金银流霞”钱币专场于6月8日在上海延安饭店圆满落幕。本专场拍品总数1264件,成交比率71.23%,总
本文以液压力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自适应控制理论,结合鲁棒控制思想,构成参考模型为一的一阶鲁棒自适应控制器。通过仿真试验研究表明,这种结合了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
目的: 研究As2O3 和Aspirin 联合应用对高转移性小鼠前胃癌浸润、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的抑制作用;探讨As2O3 和Aspirin 联合应用在肿瘤浸润,淋巴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以
基因组的稳定性不断地被DNA损伤挑战,每天每个细胞遭受数十万次DNA损伤事件。这些DNA损伤事件由正常细胞代谢废物或者DNA复制压力导致,也可以由辐射和环境中化学毒物导致。在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利用压电光子学效应实现动态应力成像的高分辨率、快速响应的功能器件,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手写电子签名系统。压电光子
清华同方公司推出的RH分布式控制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热网的远程监控及管理。它能够实现对热网运行的24h全天候监控,实时报告各用户用气参数和管线运行参数(如;母管参数、管线实时管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