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土地”:农村土地产权变迁与贫雇农政治心态研究--基于1951年至1966年农民口述史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贫雇农的关注加强,获得广大贫雇农群体的支持,新中国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而贫雇农最为关注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农民所有的土地产权得以确立。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加强国家建设,农村需要进行合作化生产经营,因此党和国家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运动。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土地产权逐渐属于集体所有,在此过程中,农民对于党和国家、政府的认知与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在四川省宜宾市沐爱镇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对8位亲历三次变革运动的贫雇农老人进行访谈,以收集到的口述材料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贫雇农获得土地并确立产权,翻身成为国家主人,他们对党和国家持有高度认同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贫雇农的土地随着合作化的发展,其产权逐渐归于集体,此时贫雇农既有独立的政治认知,出于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宣传而响应政策;不过随着合作化的激进发展,贫雇农群体产生了从众的政治狂热与顺从干部指令的心态。人民公社时期,贫雇农的土地完全由集体统一经营、分配,他们既受土地改革的影响对党和国家保有认同感,但也惧怕干部权威,产生了消极抵抗。
  研究发现,土地作为农民的物质基础,农民在不同土地产权之下的收益影响他们的政治心态转变;农民作为微观经济体,对土地产权变迁产生相应反应,土地产权变迁之后的集体利益符合农民个人利益时,农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更高;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农民虽然由于政治压力而顺从国家政策,但会发生相应的抵抗。整个土地产权的变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进行,随着土地产权逐渐集体化,国家发挥的作用加强。
其他文献
在传统中国,国家权力的渗透始终未能深入到乡村地区,只能通过乡村地区的“代理人”来实现乡村治理,乡村地区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在人民公社体制之下,中国共产党借助人民公社的组织网络在乡村地区建立了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意志向乡村地区渗透,建立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有效实现了乡村社会的整合。人民公社制度实施之后,广大乡村地区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其既是一级集体经
学位
广袤的中国大地因显著的区域差异而孕育了人们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各自独有的文化底色及国家权力介入的程度也形塑着生活在该地域上的人们的国家认同观念。为此,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路径以凝聚其国家认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尤其是以土地为生的传统农耕文明区域,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热潮,在边疆牧区进行了民主改革,通过一系列运动构建国家观念,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但是由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掀起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浪潮。在经历了互助组、低级社和高级社等发展阶段后,国内民众大步迈入“政社合一”的公社时代,我国传统乡村社会依俗而治的状态被彻底打破。人民公社推行的平均主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生产劳动的自由与权利,同时也人为地割裂劳动质量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六十年代初期人民公社的管理失衡导致国内各地粮食大幅减产,持续的自然灾害则使得该情况进一步恶化。
学位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政治动员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和服务某种政治权威而对公众进行政治宣传和鼓动的行为。积肥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了巩固政权基础和推进经济发展而开展的全国性政治动员运动。1957年12月,湖北省兴起了冬季积肥运动。《湖北日报》为此发表了《为积肥百亿担而斗争》的社论,指出肥料和水利一样,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实现1957年农业生产“大
集体化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7年东西湖围垦工程,因投入十多万劳动力开荒地和建农场而得名。本文追溯东西湖围垦工程的发展过程,探究这一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一关键环节,国家采用怎样的动员策略成功整合农民,使“犹如一盘散沙”的基层社会实现统一行动办大事的目标。  本文以参加围垦建设的当事人口述资料为依据,以政治动员为研究主题,从政策动员、组织动员和劳动动员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思想整合、行动整合和劳
学位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金融超级大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实现了高度的货币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它快速的辅助变化和改善进展,使它成为一个高薪工资国家,再加上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的城市中心和富裕的购买者,也将其转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全球市场,占世界进口的10%以上。对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来说,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一扇非凡的开放大门。除了不断发展的货币和政治意义之外
学位
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搜集民歌的号召,之后各地便开始掀起了一股唱民歌,写民歌,和搜集民歌的热潮。“新民歌运动"倡导全民创作,从动员客体的维度来讲,参与“新民歌运动”的群众存在年龄,身份,阶层,甚至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普通大众和知识分子在权力的干预之下达到最大程度的混同,底层群众被赋予的创作的合法性,从而实现了由普通人群向创作者身份的转变,本应作为创作主力军的知识分子则顺势滑向舞台的边缘。“
土地改革运动后,村庄里的各类劳动主体都被划分了成分,村庄开启成分政治时代。在传统时期拥有较多土地并雇佣工人或出租土地的农户,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分成地主、富农、小土地经营者等。这三类成分被村里人称呼为“高成分人”。面对成分划分后的政治压力,他们生存状况大为恶化,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在这种政治环境里,这类群体如何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作为研究者如何更好理解他们行为选择的逻辑,成为本论文思考的焦点。本文采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号召各地农村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推行科学合理密植,从此密植运动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广,成为“大跃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推进,密植由开始的科学生产活动蜕变为过度政治化的行动。大跃进时期的密植是一次科学种田的实验,科学种田在农村的推广需要国家的力量,国家也需要科学种回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来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殡葬改革是新形势下国家出于对移风易俗要求的社会改革,经过30多年的艰苦推广,殡葬改革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伴随其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很复杂的。政府作为一种行政机构,其服务职能不断增强,也不断的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但是对于时时刻刻都能产生的婚丧嫁娶的行为,政府却不可能全部管理,政府职责的有限性以及其人员机构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工作能力。但是如果将这些婚丧嫁娶的事物完全放之由之,又是不可取的。所以便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