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文艺理论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东渐之西风的吹拂下又接触了西方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情感的肌体和理性因子有机和谐的统一。“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艺批评理论的核心词汇,是他文学批评的标准,体现着他文学批评严谨的理论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李长之高扬起“感情的批评主义”大旗,主张“跳入作者的世界”去和作者共同“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这一批评特色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论、文化的影响,也有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子,更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他的影响。《鲁迅批判》是这一批评特色的经典体现。“理智的硬性”是李长之文艺理论日趋成熟的标志性词汇,是他文学批评原则的体现,也是他文学批评追求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重要的方面,更是他作为批评家自信的体现。“理智的硬性”的延伸实际上就是李长之文学批评中所具有的批评精神和整体意识,体现出来的就是批评家的求真意志和理性精神。这种理性批评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李长之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康德哲学思想的成份渗入其中。李长之在抗战期间对五四的反思和认识就充分体现出他理性的方面,也为他文学批评的理性成份增加了砝码。其实《鲁迅批判》中就多多少少体现出了这种理性因素,《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他文学批评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成熟之作。李长之文学批评从开始的情感充溢到理性成份逐渐增加是有脉络和轨迹可寻的,抗战爆发和二次世界大战是其批评转变的重要契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的批评模式也使李长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带给我们许多当代启示,他的情感式的审美批评可以为一味追求思辨和逻辑的当代文学批评起到纠偏的作用;“理智的硬性”可以给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味吹捧、阿谀之风以当头棒喝。如果能真正领悟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或许可以更快地迎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文艺复兴”。
其他文献
<正>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由澳大利亚物理学家J.Doppler1842年发现的。
本论文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借鉴异托邦、城市形象学、文化杂交等理论,以文本细读、论述结合的手法,重点研究克利斯多福·纽的长篇小说《上海》。通过对土著居民、外来者、文化
本文在全面总结回顾国内外含钛高炉渣,特别是攀钢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利用攀钢含钛高炉渣的一种方案,即将含钛高炉渣进行碳氮化处理以提取Ti(C,N)作耐火
[目的]探讨bcl-2基因家族相关蛋白在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ADM发生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SKOV3和SKOV3/ADM细胞的bcl-2蛋白;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SKOV
癌症是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研究癌症致病机理是当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门和前沿领域。肺癌是世界癌症相关死亡重要的类型,我国主要城市中肺癌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
[目的]探讨江苏省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现状。[方法]基于"南京市建邺区和盐城市亭湖区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状况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南京市流动妇女的主要避孕方法
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课题,其中既有土力学中经典的强度和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与沉降问题,还涉及到了土体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随着高层和高耸建
在叙事形式上,《夹边沟记事》模糊了纯艺术形式和大众艺术形式的界限,小说虚构与再现现实并行不悖。杨显惠无疑是一个有着伦理信仰的作家,他的愤怒来自奴役力量对个体生命尊
收入《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中的杂文,几乎都是鲁迅从1933年1月31日到1934年8月23日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1。《申报》是当时发行量大,在社会上具有
新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散文名篇迭出,名家涌现,散文的地域性也十分明显,这也是和鲜明的时代症候分不开的。因而,关于山东散文地域性的研究需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