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的疗效差异,探讨温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掘温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0例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对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以及相应常规对症治疗,如抗凝、控制血压、降糖等,此外,针对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确立了健脾和胃,温中消痞的治疗原则,针刺组行常规毫针针刺,选穴包括: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关双;温针灸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对中脘、关元及足三里双穴处施以温针灸疗法,两组每次皆留针30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2周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患者症状复发率,据此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并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治疗前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总分和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反酸、纳呆、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7个单项的症状积分及QOL、SDS评分方面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和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6.67%,二者相较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即温针灸组疗效显著优于针刺组。3.自拟脾胃虚寒型痞满中医症状积分:(1)组内比较:(1)针刺组患者在治疗1周和2周后,痞满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纳呆和大便溏症状积分均较其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疲乏力积分亦降低(P<0.05),但手足不温积分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1周时,其反酸积分较治疗前尚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周时则显著降低(P<0.01)。(2)温针灸组患者在治疗1周和2周后,痞满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纳呆和大便溏的积分均较其治疗前亦显著降低(P<0.01)。治疗1周后,其反酸及神疲乏力积分降低(P<0.05),手足不温积分尚无明显变化(P>0.05)。经治疗2周后,其反酸、神疲乏力和手足不温积分则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在治疗1周后,温针灸组痞满症状总分和胃脘部喜温按积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1),脘腹满闷和大便溏积分亦低于针刺组(P<0.05),但两组反酸、纳呆、神疲乏力和手足不温积分则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痞满症状总分、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和大便溏的积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1),而两组反酸、纳呆及神疲乏力症状积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针灸组手足不温积分则低于针刺组(P<0.05)。4.QOL积分:两组QOL评分在治疗1周和2周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温针灸组在治疗1周时QOL评分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温针灸组评分则显著低于针刺组(P<0.01)。5.SDS评分:两组的SDS评分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温针灸组SD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1)。6.复发率:治疗结束1月后,温针灸组复发率为6.67%,低于针刺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安全性评价中,温针灸组1级者28例,2级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针刺组1级者29例,2级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均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临床症状,但温针灸组疗效更优。2.温针灸疗法对脘腹满闷、胃脘部喜温按、手足不温及大便溏的改善更明显,而两种疗法对反酸、纳呆和神疲乏力的疗效则相当,但温针灸疗法改善反酸症状起效则更快。3.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均可显著提高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缓解其抑郁心理,但二者相较,温针灸疗法更优,且其复发率更低,远期疗效更佳。4.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又有十分可观的疗效,故患者接纳度和依从性高,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加味苦参汤坐浴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因肛周脓肿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入院检查、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治疗组术后予加味苦参汤坐浴,对照组予1:5000的稀释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术后伤口疼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通督醒神”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此获得本治疗方案干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均来源于2020年6月到2021年1月参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督醒神”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循证优化研究课题组。采用中央随机方法进行区组随机,将符合纳排标准筛选后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
目的:评价并比较两种针刺方法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以便推广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中符合纳排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于术后2个小时时分别给予试验组
目的:1、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对病历进行检索并设立随访,回顾性分析“叶氏伤科推拿手法”在气滞血瘀型KOA肌骨介入治疗术后近期的疗效。2、比较分析“叶氏伤科推拿手法”与不同干预措施联合在气滞血瘀型KOA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差异。方法:1、通过HIS系统、医渡云系统检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肌骨介入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气滞血瘀型KOA住院患者。收集病历信息,采集相关资料
目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引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疗措施见效慢、且临床疗效欠佳。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本病有一定有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皆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共治疗1月。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调神潜阳”针法对卒中相关失眠患者匹兹堡随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自评医疗成效问券(Measure yourself medical outcomes profile,MYMOP)、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近年来关于郁病的辨证研究,明确郁病的常见证型及相关主次症状,从而有利于中医药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同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郁病气滞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冠心病合并抑郁发作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月近20年间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郁病的相关文献期刊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记录选取文献的名称、作者、刊
目的探讨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以针灸综合疗法作为干预手段对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通过发现问题、组建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明确现况、发掘问题并分析原因、选择需要改进部分、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和总结反思并持续改进9个步骤,基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高的问题,成立持续质量改进专题小组,全面分析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
目的:运用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结合生活方式管理治疗痰瘀互结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PCOS-IR),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胰岛素抵抗型PCOS,辨证属痰瘀互结证患者67例。将纳入
目的:本课题是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收集符合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诊断标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化验检查结果,分析CKD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化验检查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可了解CKD合并肠道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D)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CKD患者的治疗、延缓CKD疾病进展、提高CKD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数据资料。运用“肠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