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llj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关于精神生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古希腊的精神生产从人类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都探讨过人类思维和精神生产的基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启开了古希腊时期对精神生产问题的自觉研究,经历亚里士多德时期方法论的转变,达到了古代精神生产研究的完备形态。17-18世纪,伴随经济政治结构的巨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近代科技文化空前繁荣,培根认识到大工业背景下精神生产的巨大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并设定了知识产品价值判定标准,探讨了精神生产的任务、发展趋势、手段、工具和方法并为之精心设计了详尽的实验-归纳程序和方法,笛卡尔则研究精神生产的能力问题,方法问题,培根和笛卡尔为17世纪以来西欧哲学家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精神生产”作为一个范畴的正式提出最早始于经济学家李斯特,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反过来也是一样,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质愈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此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科学家对精神生产做了初步论述和有益探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就建基于这些思想成果,并从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阐明了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状态下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生产的发展趋向。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精神生产理论在马克思著作中虽有大量论述但并不系统,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内涵,结构,精神生产理论的地位与影响等基本概念和范畴展开,并没有迈出“挖掘整理和诠释阶段”,比如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不能绕过的话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如一种界定侧重从精神生产的范畴入手来把握精神生产,代表性观点有“精神生产是关于意识的生产”,“精神生产生产的是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界定侧重从过程和结果来把握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一种物质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精神生产是人们认识、反映、再现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精神生产是观念地把握存在的历史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内涵的阐释是以社会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展开的。马克思精神生产涵义之所以会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资料的不够详尽,受写作宗旨和历史使命限定,马克思本人对精神生产并未详尽展开,在不同时期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呈现出发展性、变动性特征,局限于某个阶段的研究便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二是研究方法,思路的不足,无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发生性,割裂了其思想的连续性,缺乏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思路,因此,科学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内涵,深度挖掘马克思精神生产实质,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其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在前人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中,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影响最直接,构成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直接理论渊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带来了西方社会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研究国民经济财富的来源及增长的原因提供了社会条件,为适应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开始了对精神生产的研究。基于这样研究背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精神生产的主题是财富的生产与来源,主要着眼于物质生产的角度,探讨精神生产是不是生产性劳动即是不是财富的来源。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精神生产成果,他认为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精神生产的主要错误在于对精神生产的性质认识不清,因此他对其进行批判主要是从精神生产是不是生产性劳动入手的。与前人不同,马克思不仅从物的角度来研究精神生产,更为根本的是,马克思从人的角度探讨精神生产,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是人的“真正的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人与物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探讨马克思精神生产的涵义,对斯密的精神生产的非劳动性思想进行了根本性批判,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考察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形式,强调精神生产的社会性、历史性,认为对精神生产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批判了萨伊,李斯特等关于精神生产是生产性劳动的一般抽象的表述及其将一切精神生产者看成生产劳动者的阶级立场。正是在科学批判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认识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精神生产概念与范畴,同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在阐发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藉助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新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进一步丰富深化并得以科学建构,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从结构看,是社会整体性视域中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从社会结构层面对精神生产的宏观把握。马克思从唯物史观整体性出发提出了物质生活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等构成的社会生产系统并研究了其内部构造规律,认为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精神生产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从立场看,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和方法论层面对精神生产的微观建构。伴随着马克思深刻剖析物质生产本身,马克思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彻底抛开了人本主义的立场,他对精神生产的认识,也建构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剖析了生产活动的内在矛盾后,从生产力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人来说明,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导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的立场阐发精神生产的产生,从而建构起了其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体系。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其形成逻辑和形成历程,深入梳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建构的多重视角,是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需要,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影响,促进其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深入梳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唯物史观的逻辑建构和精神实质,对于理解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发展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个内容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视角研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内容构成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特点和理论实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使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回归到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地位。这些视角包括实践视角,形态视角,结构视角,价值视角与发展视角等。在马克思身后的1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人类社会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发生变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精神生产已经超越了地域界限,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传播,知识经济时代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新的时代产生了对科学理论的新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来看,它是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学性、价值性论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推动与见证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鉴别、甄别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合理性证明。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通过对麻醉医生脑状态进行监测,了解麻醉医生在不同时间点(工作时长)上的脑健康状况,为近段时间以来医务工作者频发猝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合理
为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充电的需求,难以适应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于是民办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它可以满足其人生阶段不同需求的教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海报设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革新,数字技术的应运而生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报设计的制作技术和设计理念,CG绘画便是随着这样的浪潮来到海报设计师的面前。CG绘画
自近代以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屏幕上,从论坛会议,有时从微博上,人人都在谈论共同的话题——"中国梦"。"中国梦"已成为一个热门词,反映出中华民族继续开拓进取崇高的精神,反映
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地区已成为国内最具勘探潜力的成矿远景区之一,已有近20几个矿床被陆续发现。该地区成矿事件多发生在三叠纪,成矿类型以岩浆热液系列为主,具有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电网日常维护,防患于未然,以及出现问题时及时抢修,构建电力系统安全防御框架、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亟待
本文基于新时期党员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机制,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拓宽渠道,构建立体化监督体系;强化督查,形成常态化巡视机制;加强引领,形成比作风讲作为的良好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养猪产业发生了可喜的进步,先后诞生一些大型养猪企业如温氏、雏鹰、罗牛山、牧原、雨润、双汇、金锣、天兆、光明等,出栏肥猪达几十万到几
会议
本文根据认知范畴化理论,描述了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词汇的属性,分析了词语多义性的认知特点以及范畴映射与词汇喻义生成等现象,旨在揭示认知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
新课程尊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倡导体现自我协调、同伴优势互补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采取与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