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式冲击波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低能量发散式冲击波(rESW)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进行直接刺激,观察发散式冲击波对BMSC增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从BMSC冲击波刺激的反应出发,探求发散式冲击波促进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在细胞实验部分,我们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悬浮贴壁法从2~3月龄的新西兰白兔的胫骨骨髓中培养原代培养至P4~P6代。分别从形态学、表面BMSC,分子和分化能力(成脂、成骨)等方面对进行鉴定。用不同剂量的发散式BMSC冲击波对悬浮的进行直接刺激,根据冲击波剂量对实验进行分组,分为0BMSC四组(Bar为冲击波压力单位)。对冲击波刺激组与对照组的bar/1 bar/2 bar/3 bar分别进行CCK-8检测和BMSC检测比较其增殖活性,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CFU-F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动物实验部分,我们使用与之前实验等月龄的新西兰白兔制作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将每只兔子的左侧膝关节设为实验组,右侧膝关节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微骨折加2bar冲击波进行干预,而对照组只采用微骨折术。手术后24小时将骨髓等量冲出进行体外实验,在不同时间点对比CFU-F增殖聚集情况。在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时,我们使用BMSC软件并使用SPSS16.0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ImageJ结果:通过骨髓分离技术我们可以获得原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BMSC,察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样聚集分布。在表面分子分析中,缺乏典型BMSC的造血细胞抗原CD45分子、CD14分子,也不表达CD79α和CD90,高表达CD45和CD81。在诱导分化实验中,可以被成功诱导为骨细胞、脂肪细胞,通过BMSC相应的染色得到证实,并检测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经不同的冲击波进行刺激后,表现出不同的增殖特性。无论是CCK-8检测还是BMSC检测,冲击波刺激CFU-F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2Bar时其效应最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物体内实验进行CFU-F检测中,对术后24小时分离的MSc培养,并于第8天、11天、15天进行CFU-F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增殖活性均优于对照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们发现兔BMSC在表面分子检测中CD90为阴性,这是与以往文献中的报道是不同的。2.发散式冲击波体外刺激BMSC具有促进其增殖和聚集作用,在冲击波剂量为2bar时其促增值作用最强。3.发散式冲击波对BMSC的作用呈现剂量相关性,其对于冲击波的软骨修复剂量具有指导作用。4.在动物实验中,采用微骨折术配合冲击波进行软骨缺损修复研究,为提出一种改良的微骨折术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剖析三峡156~175 m阶段性蓄水对河口水情与盐渍化的影响特征与程度,对长江干流典型水文站的长序列水情数据和河口北支长期水盐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各水文站水情间和河口水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城市公轨两用钢桥结构疲劳问题也随着这种新型桥梁数量增加而增多。鉴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荷载的特征,规范中关于公轨两用钢桥梁疲劳分析时轨道车辆对桥
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而言,工程造价及相关的预算管理向来是行业内的重点难点,因而每一个施工企业都需要把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施工目标,并着力构筑更为符合自身项目状况的财务
<正>~~
会议
研究背景及目的: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骨外科的亟需品,然而目前的研究遭遇重重障碍,最具希望的骨组织工程也由于其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构建策略三大要素分别面临诸多难题
传统大体型卫星的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往往需要成千上百个团队协同工作。开发周期通常很长而且成本也很高。小卫星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世界各地许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心力
目的:比较钢板固定与单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在治疗大块后踝骨折时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采用手术治疗涉
首次系统调查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区系。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鉴定,报道广西猫儿山藓类植物39科109属265种(含种下单位),其中广西新记录属6个,新记录种47个。其区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