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沿海城市,由于其独特且优越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高速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盆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优良条件,是制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限制条件;闽台两地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亟需吸取城市建设发展经验,而台湾省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开展闽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城市盆地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因素及生态效应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这不仅能发现城市在有限的盆地资源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而且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分别以福州盆地中心、台北盆地中心作为对比研究区域,借助遥感手段监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地城市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内的城市盆地中心土地利用情况在时空上存在差异。在ENV15.2.ERDAS9.3和ArcGIS10.2等软件支持下,参考利用1989/1990至2013年多时期遥感数据和相关资料,提取了福州和台北盆地范围及各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土地利用数量上看,福州盆地面积是台北盆地面积的2.19倍,作为盆地内的主要用地类型,2013年时福州盆地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是台北的1.78倍。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的林草地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台北盆地中心林草地呈增长趋势,福州盆地内林草地则先增后减又增的变化趋势。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的面积组成结构差别较大,到了2013年,两地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出现相近性。从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上看,近二十几年来,台北盆地的城镇建设用地保留程度比福州盆地大,福州的城镇建设用地减少方向主要是林草地的增加。福州盆地内的耕地保留率比台北盆地大,且变化部分的转变方向为城镇建设用地和草地。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率来看,研究期内两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福州更为明显。台北盆地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趋势,福州盆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持续增加。福州盆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一直小于台北盆地,且在研究期初期差距最大。(2)在有限的盆地资源内,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各土地覆盖类型复杂交织、相互转化的过程,各土地利用类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因为在经历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不同,使得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数量与强度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等方面呈现不同特点。(3)通过2001-2006-2013年期间对比研究区地表反演和植被覆盖率的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整体而言,随着闽台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绿地面积和热岛区域都逐渐增大,且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随着植被指数和林草地面积不断增高,在2006-2013年时间段,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呈下降趋势,城市热岛区域从相对集中于研究区中心向四周分散;相比较而言,福州盆地内的植被指数和林草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福州盆地增加速度比台北盆地快,这反映了福州盆地中心和台北盆地中心绿化发展趋好的事实。同时说明福州盆地范围内,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必然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相反,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趋好。福州盆地、台北盆地生态环境显着改善也说明城市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土地利用强度加快的步伐中,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有更强的实力进行了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