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氮氧化物的复合吸附剂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排放至大气的NOx的增多,NOx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而加强对NOx的治理,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中,吸附法是一种重要的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方法。本研究就是在北京工业大学研制的酸雾吸附剂(SDG)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提高其对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治理效果。 确定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原材料的筛选,初步选定粉煤灰和沸石,作进一步的改性实验。首先确定了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焙烧活化温度为460℃,沸石复合吸附剂的焙烧活化温度为260℃,推测了它们之所以有不同最优焙烧活化温度的原因。 以微波为辅助,用NaOH溶液对粉煤灰进行了改性,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微波频率、辐照时间、液固比及NaOH浓度4种因素对复合吸附剂吸附量的影响。分析了粉煤灰改性前后比表面积的变化,改性后试样最大的的比表面积是改性前试样的3.9倍。在给定实验条件下,改性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对NOx的吸附量是SDG的2倍。 对天然沸石的改性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用盐酸活化,然后焙烧,最后用盐溶液浸渍。探讨了盐酸改性沸石的最佳浓度为3%,通过SEM照片和孔径分布曲线,发现天然沸石在盐酸改性后,表面变得粗糙,孔道丰富,微孔数量增多。讨论了活性沸石制备吸附剂时,是否还需要焙烧,实验结果认为是不需要再次焙烧。选择了NaCl、KCl、K<,2>CO<,2>、Ce(NO<,3>)<,3>和CaCl<,2>五种金属盐溶液,对活性沸石进行浸渍,通过它们所制作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的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CaCl<,2>溶液,并讨论了最佳的GaGl<,2>溶液浓度为lmol/L。通过比较,认为沸石复合吸附剂的脱氮性能高于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和SDG。 选取最优的沸石复合吸附剂,进行固定床脱氮实验,讨论了空间速度、气流相对湿度及氮氧化物初始浓度对固定床脱氮效率的影响,发现空速越大,脱氮效率越高;气流相对湿度越大,脱氮效率越高;初始浓度越大,脱氮效率越低。测定了固定床穿透曲线,在给定实验条件下,计算了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81.63mg/g。最后探讨了相关机理,认为在固定床脱氮过程中,包含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吸收过程。
其他文献
沙棘又被称之为醋柳、黑刺,喜光,耐寒,耐酷热、风沙及干旱气候,本身对土壤有着良好的适应性,通过进行沙棘种植,能够有效的蓄水故土,提高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因此非常
期刊
白蜡树树干通直,树形姿态较为端正,树冠较为优美.在生长阶段耐贫瘠以及盐碱性,是现阶段多个地区城市绿化选取的重要树种,也是优秀的绿色景观乔木以及防风固沙树种.近年来随着
期刊
通常我们看到的哈达多是白色的,其实哈达还有青色、黄色、蓝色等颜色,甚至还有五彩的。蒙古哈达多为青色,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
近年来,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使用量越来越大。由于分子之间较弱的范德华力,使其很容易流出,并随着迁移转化进入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不仅要从源头限制增塑剂的排放,还要对现有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然而,传统增塑剂降解技术试剂消耗大、耗时长,甚至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因此迫切需要探寻快速、清洁降解新方法。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作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高级氧化作用原理的新技术,在对难降解有机微污染的去除
学位
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参数的聚丁烯-1(PB-1)及其与不同聚丙烯(PP)组成的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变行为和动态流变性能,考察了剪切速率、温度、组分比以及分子结构对PB-1及其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参数PB-1熔体的加工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B-1熔体在实验剪切范围内为典型的非牛顿型流体,熔体弹性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能有效降低熔体的粘弹性;等规度指数提高,熔体的粘弹
一、底模支撑系统rn三层排架支撑体系支撑时,为保证钢管处于轴心受压状态下受力,在排架顶端与底部配有顶托和底座,通过对顶托和底座支撑部分长度调节保证立杆体系全部采用对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大多数河流含沙量高,泥沙淤积严重,尤以北方河流更为突出。泥沙作为一种面源污染物,来源面广、量大,对水体造成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污染,对水质和水生生态环
几何是初中数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了整个数学支架,从初中开始学习,到高中巩固,高等数学里对几何也有一定的涉及。由于几何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是一个瓶颈,学生
以某区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建库为例,论述了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更新建设.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一场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但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制约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因此寻求既能减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