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过滤器视角下文学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生死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e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人类交流活动,由于文化具有个性,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将由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转换为由另一种语言来承载时,定会出现损失现象。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早已引起了译界的广泛关注,但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译界对该现象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语言层面,多是借用语言学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元系统理论被提出以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翻译的跨学科性质,开始致力于从众多其他学科中寻求理论支撑。在此过程中,哲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并激起了学者的高度热情。鉴于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翻译批评决不能忽视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用西方哲学家弗洛姆的话来说就是“社会过滤器”,本文拟以弗洛姆的社会过滤器为理论基础来研究葛浩文翻译的《生死场》英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希望能有助于扩展翻译批评的理论视野,加深人们对翻译的社会属性的认识。  “社会过滤器”概念是弗洛姆在解释社会无意识理论过程中提出的一种社会过滤机制,弗洛姆认为正是“社会过滤器”横亘在经验与意识之间,阻止某些经验转换为意识。翻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受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以“社会过滤器”为理论基础进行翻译研究符合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生死场》是中国当代作家萧红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九一八前夕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们的生活情状。原作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元素给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葛浩文先生曾在译者前言部分明确表示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倾向,他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删改了原文的部分内容。可见,即使是像葛浩文这样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诸如《生死场》这样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时,也没能摆脱社会过滤器的束缚。然而,正是这样的英译本,自1979年出版以来,却一直深受外国读者的喜爱。因此,对该译本进行研究一定能为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截止到目前,译界对这一译文的研究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批评了。  本研究以《生死场》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仔细对比原文与译文,并查询往期关于对葛浩文和他的翻译思想的研究,分别从语言、逻辑、社会禁忌三方面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的处理,发现葛浩文对语言,逻辑,社会禁忌三个方面的内容的过滤力度并不是一致的,他对语言和逻辑的过滤力度较小,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的指导下,主要过滤掉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而在意义上则做到了忠实于原文,但对社会禁忌的过滤力度则相对较大,主要通过采用归化和替代,过滤掉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仅仅保留了其功能。2017年是萧红逝75周年,此论文一方面算作译界在译本方面对葛浩文翻译研究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作者也希望借此文向民国才女萧红致敬。
其他文献
本片拍摄于晚上10点多的临海括苍山,当晚的气温在零下9摄氏度左右,微风,天空特别透,满天星云。括苍山在前一天下过大雪,山上积雪很厚。风电场的风机灯光与远处的城市灯光遥相
谭恩美是一名美国畅销书作家,也是当代美国文坛的著名华裔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研究中美文学的学者。谭恩美许多作品都是关于母女关系、民族和文化认同方面,例如作品《
查尔斯·富勒是美国一位非常重要的非裔作家。《一个士兵的戏剧》是其代表作。1982年查尔斯·富勒因为这部戏剧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一个士兵的戏剧》通过闪回和倒叙在揭露
马达加斯加是位于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岛国。在该国,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从事着频繁的贸易及外事活动,因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个国家并没有被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翻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便有“倭使”前来朝见。在这两千余年的友好往来史中,中日双方彼此学习,各取所长。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俨然一部日本模仿史。对中国唐风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鲜明的背景,幽默的讽刺,犀利的笔锋以及深刻的含义而闻名于世。她擅长刻画社会对个人性格和
谭恩美花费五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长篇小说《沉没之鱼》代表了她近年来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从1989年第一部作品《喜福会》问世以来,到后来的《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
偃仰俯首,匍匐盘跪,挥洒着笔墨轻彩,笔底树影依稀——在这十几平米的斗室,一张桌,一堵画墙,画墙上残留着第一幅画的痕迹——由《清平乐》至《新晴》,就仿佛一首还未唱完的信
当柒先生随随便便地扎着一条蓝围巾有点过于安静地坐在我对面的时候,这个身上溅着油彩、衣服和牛仔裤都黑漆漆脏兮兮的“粗糙”老外让我难免觉得“画风不对”——嗯?说好的法兰西浪漫艺术男呢?但当我们开始交谈并回顾起他那一幅幅“已不存在的作品”时,他的表情和声调都一下子生动起来,“艺术”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此刻仿佛一道光,把他整个人都照亮了。  几个月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上海的街头巷尾以及各大媒体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