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孔隙/活性配组调控强化水中Pb2+/Cd2+脱除机理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Pb2+和Cd2+)污染是一个全球环境问题。由于Pb2+和Cd2+具有剧毒和难以在生物体内降解,进而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在众多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处理技术中,虽然具有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被广泛用于水净化,然而煤基活性炭的制备中涉及到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昂贵的成本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可持续再生、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生物炭可视为替代活性炭的有前景的吸附剂。生物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主要取决于合成工艺条件和用于制备的原料种类。目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有:1)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机制的相对分布不清晰;2)生物炭的离子交换能力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研究不足;3)操作简便的分级多孔生物炭的孔隙结构的调控方法研究不足;4)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在多孔生物炭上的扩散传质机理认识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解决了 2个技术问题:1)准确计算生物炭对Pb2+和Cd2+不同吸附机制的相对贡献;2)提出一种简便方法实现生物炭孔隙结构的构筑。除此之外,还对两个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究:1)探明MgO活性位点负载生物炭对Pb2+和Cd2+吸附的影响;2)探究不同孔径对Pb2+和Cd2+吸附的影响及重金属在分级多孔生物炭上的扩散传质机制。首先,调查了不同温度下热解的生物炭对水溶液中Pb2+和Cd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b2+和Cd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主要受离子交换、氧官能团(OFGs)络合、Pb2+/Cd2+-π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矿物沉淀作用机制控制。与原始生物炭相比,用HCl处理后的生物炭中的羧基和酚羟基均增加。然而,先前的研究忽略了增加的OFGs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以更准确地计算四种不同机制的贡献。随着热解温度从300℃升高到700℃,矿物沉淀是Pb2+和Cd2+去除的主要机制,分别占总吸附量的80.61-89.03%和53.57-75.84%。至于氧官能团络合对Pb2+和Cd2+去除率分别占4.76-8.55%和11.34-29.59%。原始生物炭对水中Pb2+和Cd2+的吸附容量较低,这可能归因于较低的离子交换能力。因此,本文采用MgCl2对生物质进行改性以促进生物炭的离子交换和沉淀能力来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改性后,镁负载生物炭(MgBC400)对Pb2+和Cd2+的总吸附量比原始生物炭(BC400)分别提高了 32倍和33倍。MgBC400对Pb2+和Cd2+的去除归因于离子交换(Qion)、矿物沉淀(Qp)、氧官能团络合(Qf)和重金属-π电子配位(Qπ)。MgBC400在吸附Pb2+和Cd2+方面的Qe值几乎是BC400的49倍和59倍。对于QP,负载MgO的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去除提升了 214.4和81.7 mg/g。总的来说,离子交换和矿物沉淀是MgBC400对Pb2+和Cd2+的主要吸附机制。生物炭应用于水处理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长达24 h,归因于不发达的孔隙结构。本文提出一种简便合成分级多孔生物炭(HPBCs)方法,主要是通过锌盐与生物质共热解,无需后续活化和模板脱除。结果表明,锌盐不仅促进了生物质的热解,而且原位分解产生挥发性气体和可热脱除的孔模板,从而建立了分级多孔结构。与原始生物炭相比,HPBCs的孔体积增加了约80倍,比表面积高达1192.37 m2/g。得益于多孔生物炭发达的孔隙结构,使得吸附速率明显得以强化。例如,对于Pb2+,和BC相比,HPBCs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缩短了 87.5%(40 minvs 5 min)。在浓度远高于重金属的不同背景离子溶液中,HPBCs表现出优异的抗干扰能力。并且在应用于实际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时,HPBCs对Pb2+和Cd2+的去除率高达100%,远高于商业活性炭(28%),表明HPBCs可作为一种潜在吸附剂用于实际废水中重金属的脱除。更进一步,采用分子动力学(MD)揭示重金属在不同孔径中的微观吸附机制,结果表明Pb2+倾向于存在于微孔中,而介孔的存在有利于Cd2+的吸附,因此构建分级多孔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的联合脱除十分必要。此外,还采用孔体积和表面扩散模型(PVSDM)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金属在HPBCs上的扩散传质机理。结果表明,HPBCs的孔体积扩散系数比表面扩散系数至少大三个数量级,且远大于原始生物炭的这两个参数。总的来说,通过与锌盐共热解显著改善了生物炭孔结构,促进了重金属在HPBCs颗粒内的扩散输运,进而增加吸附速率,缩短了吸附所需时间。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来更准确地探究生物炭上Pb2+/Cd2+吸附机制的相对贡献,为后续改性生物炭材料的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此外,本文提出强化生物炭的离子交换和沉淀能力从而为实现水中重金属的高效脱除提供思路。此外,为生物炭孔隙结构的调控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揭示了重金属在其中的扩散传质机制,为实现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的快速脱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在世界能源短缺的今天,核能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核原料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过程中,铀及其衰变产物会不可避免的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而放射性核素可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和人体中富集,进而会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开发合成新型吸附剂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重要意义。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理想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出色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使其在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
综合能源系统是整合多个异构能源子系统并提供多元化能源服务的物理载体,对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决策特点的区块链技术,可为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提供支撑。本论文引入区块链技术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开展研究,重构了能源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与数据通讯方式,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能量管理模型,并应用于多能源交互及能源与交通耦合场景。主要的研
目的 分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并探讨运用终末期肝病模型(end-stage liver disease model, MELD)评分系统联合实验室指标对AFLP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31例AFLP患者的病史资料、临床特点、
向太空中发射人造电子束作为空间主动探测的重要手段,在追踪地球磁力线、研究电子束与等离子体互作用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对论电子束在复杂空间环境的各种互作用机理与传输规律,探索相对论电子束在低海拔大气环境内实现稳定长程传输的途径,本文从不同轨道大气环境的特点出发,重点关注电子束与本底粒子互作用过程对束流传输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获取了传输过程中束流形态演化的
雅鲁藏布江(Yarlung Zangbo River)又名央恰布藏布,是我国的高原大河,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为西藏的主要淡水来源和水汽通道。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问题较严重,影响流域生态平衡及当地畜牧业发展。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是多年生草种,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均较高。本研究通过调查雅鲁藏布江中上
随着风电比重的持续增加,风电机组遭遇外部故障导致规模化脱网的问题已经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同时,传统发电份额不断被挤占,导致系统惯量下降,热备用容量减小,降低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裕度。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作为主力风电机型对电网至关重要,其弱的抗扰性和并网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故本文旨在提高风电机组的抗扰性和致稳性,提高风电机组
在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我国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作为节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工业各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我国电、热供应重要支柱的热电联产机组同时又是碳排放大户,一直是节能降耗的重点对象。与其它工业领域一样,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也主要以中低温的形式存在。对热电联产机组中低温余热余压进行高效利用,无论对提高机组能效水平还是促进
为分析黄河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关键驱动因子,针对生态保护的流域属性与差异性,本研究以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将流域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不同退化高寒草地进行识别,基于黄河源流域单元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探究其退化高寒草地分布格局,对不同流域单元退化高寒草地形成过程及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
我国燃煤电站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常规污染物得到大幅消减。非常规污染物SO3和重金属如汞、砷等在超低排放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排放特征及控制,已成为大气污染物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典型超低排放燃煤电站,开展了全烟气流程的SO3、汞和砷的全方位测试,考察了不同超低排放环保设施运行条件下SO3、汞和砷的迁移转化特征,评估了不同环保设施对SO3、汞和砷的协同脱除效率,估算了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光伏领域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包含的有机组分在光照和受热条件下容易挥发,造成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因此,开发出不含挥发性组分的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对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CsPbI3有超高的熔点以及合适的光学带隙,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光伏材料之一。然而,受CsPbI3较低容忍因子的影响,其黑色相在常温下极易转变成不具光学活性的黄色相。因此,本论文针对导致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