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模型建立及药物治疗对再手术率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超过80%的患者自然病程中须经历手术治疗。研究显示即使患者经历手术,约1/3的患者仍然有再手术的风险。而C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以及药物对再手术影响尚有待提供更多数据,以利于未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别探究CD术后临床、内镜、影像学和再手术的累积复发率,以及以再手术为结局探究独立危险因素并尝试建立预测模型;同时进一步以预测模型及文献报道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探讨术后药物治疗对再手术率的影响,以期为降低CD手术患者的再手术率提供临床借鉴。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29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病程中有肠道切除手术史且同时满足病理诊断的CD患者,最终入组159例。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得出累积术后复发率;采用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再手术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弃一交叉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第一部分中的159例CD手术患者术后治疗药物情况(包括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以及抗TNF-α制剂),分别按照第一部分得出的预测模型及文献报道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比较术后不同治疗药物对低危组及高危组CD再手术率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是否加用维持治疗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累积再手术率的影响,以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药物对再手术率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CD患者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累积临床复发率分别为23.3%、52.9%、73.6%及88.5%;术后1年及3年累积内镜复发率分别为22.6%及73.6%;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累积再手术率分别为5.5%、10.8%、20.4%及42.0%;术后1年、3年及5年累积影像复发率分别为12.9%、46.4%及73.2%。吸烟、穿通型病变(B3)、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初次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未加用维持治疗为CD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终以吸烟史、穿通型病变(B3)以及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初次手术时间三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模型总分大于1.5分再手术风险高,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774(0.690-0.859)。弃一交叉验证法所得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656(0.548-0.764)。第二部分:无论基于本研究预测模型亦或文献报道危险因素,均得出低危组患者中术后加用药物治疗与未加用药物治疗相比累积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高危组患者中术后未加用药物治疗患者累积再手术率较加用药物治疗的患者高[(基于本研究)累积1年再手术率45.5%vs.1.9%,累积5年再手术率54.5%vs.27.2%,累积10年再手术率90.9%vs.44.6%(P<0.001);(基于文献)累积1年再手术率23.8%vs.1.7%,累积5年再手术率50.6%vs.20.5%,累积10年再手术率90.1%vs.34.3%(P<0.001)]。高危组患者中术后未加用治疗药物较术后加用免疫抑制剂或抗TNF-α制剂治疗的患者再手术率高;术后仅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较加用免疫抑制剂或抗TNF-α制剂治疗的患者再手术率高;术后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与加用抗TNF-α制剂治疗的患者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CD术后复发率较高,部分小肠型CD虽临床症状复发不典型,但内镜和影像已有一定复发。吸烟史、穿通型病变(B3)、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初次手术时间短为CD再手术独立危险因素。CD再手术高危组患者术后积极加用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累积再手术率,其中免疫抑制剂及抗TNF-α制剂预防再手术效果,氨基水杨酸制剂预防再手术作用有限。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及行为的理论框架,研究临床医生向下转诊慢性期恢复期患者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临床医生向下转诊,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构建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2.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的影响单因素分析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影响因素4.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方法的发展,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已成为区分可能受益于这些治疗方法的癌症患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且被批准成为首个与组织/部位无关的生物标志物。dMMR作为一种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具有泛癌性和检测流程简单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MLH1基因作为MMR(Mi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成熟使得乳腺癌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和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乳腺癌可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2019年西双版纳景洪市登革热疫情的感染人群进行分析,并对从感染DENV-1型别的登革热患者血清内提取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全长进行进化分析,探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传入来源。同时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DENV-1和DENV-2野毒株通过梯度降温培养进行减毒,测序得到氨基酸突变位点,通过AG129幼鼠模型来分析经低温培养适应后的候选减毒株和野毒株的毒力变化。方法:对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景
研究背景尿液是一种容易获得、具有无创性取样的临床体液样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有数千种蛋白质,是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衰老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老年人尿蛋白组的变化有可能反映衰老的生理过程。因此对衰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可以为后续的衰老机制研究及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4名健康男性及15名健康女性,按年龄各分为3组(20
研究背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自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才开始将MDS归类为肿瘤,MDS现已被认为是常见的血液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建模和研究人类疾病的强大且有力的工具,并且是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鉴定2010-2019年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重组事件和正向选择位点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全世界约有七千一百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从而导致每年近四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中国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白介素-17A、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对感染及重症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及90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分别用于细胞膜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通过中位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目的1.分析肿瘤患者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研究影响肿瘤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医护和实验技术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重视,综合分析并尽早识别、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进而积极治疗,降低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害,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安全。2.总结肿瘤患者意外抗体鉴定实验结果,寻找抗体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意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