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隔震改造保护技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是后人了解历史风貌、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但不管从竖向承载的角度还是从抗震的角度,其结构大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必要进行抗震加固。传统“硬抗”的抗震加固方法会增大既有结构的地震作用并破坏建筑风貌,不能有效解决历史建筑“保护”和“加固改造”之间的矛盾。隔震加固在尽可能不改变建筑外立面的前提下,通过对建筑的基础部分进行改造,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解决该类结构的抗震加固问题。本文结合历史建筑的结构特征,分别从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后性能以及结构托换的角度对历史建筑的隔震改造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多层历史建筑的隔震模型,以隔震层刚度kb、上部结构刚度k1及其比值为参数,分析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等特征参数,把握其内力和变形规律。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隔震支座的橡胶刚度硬化现象会引起刚度比kb/k1的增加,从而导致隔震后结构所受地震反应的增加。(2)对于多层历史建筑,当刚度比kb/k1<0.85时,隔震结构第一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Ψ1大于90%,上部结构可以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即可将上部结构与隔震层近似看成两质点体系。(3)对于两质点隔震体系,分析了在不同场地条件下为获得较好隔震效果而需满足的刚度比范围:对于Ⅰ类场地,刚度比kb/k1宜小于0.09—0.23;对于Ⅱ类场地,刚度比kb/k1宜小于0.06—0.09;对于Ⅲ类场地,刚度比kb/k1宜小于0.03—0.06;对于Ⅳ类场地,刚度比kb/k1宜小于0.03。其次,本文利用Etabs软件对某历史建筑进行了隔震改造实例分析。对不同的场地条件、地震过程中上部结构刚度退化、叠层橡胶支座橡胶硬化等因素引起的隔震后结构地震反应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可知:(1)对于不同的场地条件,历史建筑隔震后均有良好减震效果。(2)隔震支座发生硬化现象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为避免其在大震下发生硬化现象,宜选用较大直径的支座,使支座水平位移控制在250%剪切变形以内。(3)隔震改造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对于7度及7度以上设防地区,无圈梁构造柱的历史建筑采用隔震技术是适合的,但其砂浆强度不宜过低。7度设防区(a=0.10g),砂浆强度宜达M0.5以上;8度设防区(a=0.20g),砂浆强度宜达M2.0以上;9度设防区(a=0.40g),砂浆强度宜达M5.0以上。最后,本文结合某隔震改造工程案例,对其托换夹梁形成前的局部托换过程中上部结构墙体开洞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为该类托换过程中的构件设计和验算提供思路和参考。
其他文献
边坡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其中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对于边坡工程的加固治理来说,抗滑桩作为
学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并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污水厂是市政水处理的最后一环,它的升级改造
学位
相比于钢网壳,铝合金网壳具有自重轻、耐腐蚀和易加工等优点,深受建筑师的青睐。但由于其弹性模量相对较低,因此铝合金网壳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
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其抗震性能是设计的关键。对大跨度体育场馆进行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分析,不仅可以发现结构薄弱部位,验证结构在大震中是否会出现倒塌,而且设计者
桩基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基础形式,又是一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生命力很强的基础形式。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桩的承载力和桩的设计计算
学位
桥梁经加固后,是否达到预定的承载力和预期的加固设计要求,目前国家尚未有相关的方法和规程对此进行检验和评定。若加固质量达不到预定要求,不仅影响桥梁工程的正常使用,而且
学位
随着城市功能和要求的发展与提高,以及地下空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单体建筑的建筑布局、形体、结构特征和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和尺度大大增加,基础埋深
学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料的收集、理论的论证、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构建,找出影响我国城市住宅需求的因素,以及在我国形成住宅需求差异的原因,以期能够根据需求的发展变化引
学位
饮用水水源的恶化和水污染事件以及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使得对饮用水处理技术和水质安全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研发和应用新的技术与工艺是当前水处理工作者亟须解决的
学位
高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结构形式也不断发展,混合结构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抗侧力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在我国超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外钢框架-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便是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