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1978-2008)党报评论风格研究——以《安徽日报》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报的评论历来是代表着权威的声音,传达着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和立场。笼统地说,党报的评论包括了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杂谈、编者按、编后、小言论等。在报纸处于强势的时期,党报评论权威性、指导性很强,但在数量上还不是很多,在新闻时效上要求也不是很强。随着网络媒体、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报纸的优势在削弱,特别是在信息量、传播速度等方面,报纸是无法与新兴媒体相比的。因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平面纸媒要保持自身优势,就要把“新闻纸”变成“思想纸”、“观点纸”,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要解释为什么发生。  在传媒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党报评论无疑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深入地分析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更有力地凝聚人心。因此,党报的评论不但要有权威性、指导性,还要有时效性、可读性、服务性,要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党报评论既要锁定有话语权的高端读者,也要吸引和影响更多的普通读者。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党报评论就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风格是长期形成的内在气质与外显形式的集中体现。内有自身发展的要求,外有执政理念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受众需求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成为党报评论风格变化的因素。目前,无论是党报研究还是党报评论研究,研究视域大多放在在具体操作层面,系统的理论阐述并不多见。本文想从风格变化的视角来考察党报评论的变化,党报评论风格流变的表现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党报评论风格的流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党报评论还要坚持什么,改变什么,这种风格改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通过风格变化的研究,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党报评论。  从历史与现实看,之所以选取《安徽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安徽日报》可视为传统党报的代表。1958年1月12号,毛泽东曾给当时的广西省委负责同志写信,向他们推荐几份办的比较好的党报,并从政治高度对党报的作用做了明确的阐述,这其中的一份就是1958年1月10号的《安徽日报》。当时的原文是“送上几份地方报纸,是比较编的好的,较为引人看,内容也不错,供你们参考”。《安徽日报》还曾多次受到中宣部的表彰,《热点透视》等栏目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闻名栏目称号。2007年3月26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安徽日报》视察时,就给了《安徽日报》“《安徽日报》办报水平在全国处在第一方阵”这样的评价。  其次,从地域考察,安徽所处的中部地区在中国介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与党报发展上意义比较突出。《安徽日报》可视为中部地区党报的代表。同时,目前还没有硕士研究生或者相关学者就《安徽日报》的评论风格做过专门的研究,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安徽日报》评论的研究,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报评论的发展变化轨迹,并对党报评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章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报发展的轨迹和特点,理清评论和风格两个概念。以《安徽日报》为例,分析其评论的变化,对党报评论的总体特点进行研究。第二章从微观入手,具体分析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和短评等不同体裁的评论,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党报评论题材、内容、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等方面,找出党报评论风格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三章从执政理念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评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党报评论风格变化的原因。第四、第五张主要依据前几章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结论,提出党报评论在新时期发展的趋势并进行辩证思考,并提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党报评论的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其他文献
无锡是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锡山“e时代”广场位于无锡市东郊,南临太湖,北近长江,是锡山区行政中心和居住区的过渡地段.广场处于东亭路、学前东路、华夏路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在公共议题中,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是如何互动与博弈的。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拆分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同一公共议题,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分别
上世纪末开始,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将人类生存生活状态颠覆与重排。从人们对于外部世界信息的获取,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甚至是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它紧密相
在当今这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形象尤其媒体形象的价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形象的追求与塑造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与手段
在我国,党报处于报业结构的重要位置。如何让党报新闻变的喜闻乐见,群众爱看、领导满意,同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阵地的作用,这是学界和业界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