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羌塘西段中生代早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uanqi200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南羌塘西部,夹持在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之间,是研究特提斯演化关键地区。该区也是多不扎多金属矿集区,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研究区的时空结构和演化对于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多金属找矿以及特提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该区研究主要侧重增生杂岩剥露机制、晚古生代古生物、沉积古地理及岩浆岩演化等方面,研究区晚古生代增生杂岩以及未卷入深俯冲的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构造变形序列、演化模式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本文选择南羌塘西部冈玛错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构造变形及动力学演化。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增生造山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将沉积-岩浆-构造-年代学紧密结合,以承担的“青藏高原中部羌塘—藏东地体构架及碰撞造山”和“西藏荣玛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项目为依托,以构造—地层—岩石大尺度剖面以及重点区段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为主要野外研究方法,结合室内综合测试、分析,研究了南羌塘西部构造变形及动力学演化。通过冈玛错地区增生杂岩构造解析,厘定出该杂岩四期变形变质作用。第一期为由南向北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于进变质环境,峰期变质条件为19.5kbar/510°℃;第二期为自北而南逆冲剪切变形,形成于退变质环境中;第三期为自北而南的伸展拆离变形,以退变质作用为主;第四期变形为自北向向南的逆冲构造。冈玛错增生杂岩内的白云母40Ar-39Ar结果显示剥露时代为212.9±1.1 Ma和210.7±1.4 Ma。日土地区石炭系构造样式为褶皱-冲断构造。石炭系内板岩的绢云母40Ar-39Ar结果显示剥露应在189.9±3.2 Ma之前发生。根据最新的构造数据,综合考虑全球高压变质岩可能的剥露模式,我们提出:至少部分已剥露的含高压变质岩的增生杂岩是通过龙木错-双湖洋壳的南向俯冲形成的。南侧俯冲洋壳的俯冲反向将含高压变质岩的增生杂岩向上拖出并向北拖离。水平向北拖离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由上部被动陆缘沉积和下部增生杂岩组成的双层结构以及低角度正断层。最终的水平挤压碰撞过程中,旋转并倾斜的正断层被重新激活发展成为逆断层。前陆区域则形成褶皱-冲断带。
其他文献
哥伦比亚V油田已开采60余年,普遍采用多层合采和高强度开采的工艺措施,层间矛盾严重。本论文在油藏构造研究、小层精细划分、储层物性研究及储量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实现剩余油精细高效挖潜,改善后期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地层划分及小层细分方案;完成了 296
水土流动系统广泛存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利工程之中,例如,坝基-水工结构物系统、水土流失过程、油井产砂过程以及基坑突涌问题等,其基本原理涉及颗粒尺度的颗粒运动和颗粒-颗粒相互作用以及微观尺度或介观尺度的流体流动和流体-颗粒耦合作用。现阶段采用物理试验和基于欧拉-欧拉(E-E)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均难以深入理解上述系统的细观机理。离散元法(DEM)使用颗粒单元对固相进行建模,通过接触模型反映真实的
由于香港东平洲地域的局限性,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程度相对较弱,对平洲组地层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详细开展东平洲平洲组沉积特征及沉积背景等综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此,本文以香港东平洲平洲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野外工作和区域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和方法,系统地对平洲组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背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东平洲西南部代表性剖面进
本文立足于蒙古国乌里格凹陷勘探实践,应用沉积盆地分析的思想,从盆地形成演化的原动力出发,对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充填进行分析,进而推演凹陷的应力机制,恢复沉积环境,动态分析各成藏地质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区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搜索其油气富集区。通过对乌里格凹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的研究,发现以中蒙古深大断裂、贺根山深大断裂为界,将兴蒙褶皱带分为北、中、南3个带,其中谷湖盆地、内尔金盆地、乔巴山盆地属于北带
位于霸县凹陷东部的文安斜坡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沙二段获得突破,展示了很好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寻找规模储量的有利层系。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砂体单层厚度小、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本论文研究围绕沙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沉积相精细研究、储层分布预测三方面展开研究。运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针对主要目的层沙二段
中东Y油田复合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几何形状、连通性和油藏性质复杂,本论文充分挖掘现有的探井资料,开展了储层表征技术研究。以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区域标志层为控制,对五口井早中白垩统主要目的层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Sarvak组划分出7个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16个小层;Fahliyan组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9个小层。在此基础上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构造图,构造特征为一南
投弃式海流剖面测量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上进行海流环境监测的高新技术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该方法通过测量海水运动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场,来探测海流运动规律。在地磁场稳定的情况下,海流感应电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流的速度,故通过测量海流产生的感生电场,就可以了解海流的大小,从而研究海流的运动特征,XCP投弃式海流剖面仪正是基于此原理设计而成。目前,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仅有美国,其与日本共同
为探讨韩城地区煤层气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通过大量煤岩样品的常规测试及无损测试,系统分析了韩城地区3号、5号、11号煤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无因次产气率方法划分了生产井产能阶段,并结合不同产层组合方式下的产能特征,建立了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的煤层气井产能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RIMA方法和测井图版对煤层气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大量实验分析表明,韩城矿区煤变质程度较高,显微组成以镜质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何有效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器测记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连续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笋来解译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规律。而洞穴系统监测是解译石笋记录环境气候信息和搭建器测记录与环境替代指标之间重要桥梁。本次研究以桂林凉风洞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大气降水、洞穴环境、滴水和现代沉积物,解译其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响应规律以及解读其蕴含的环境信息。主要得出以下结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中下奥陶统内部发育有低级序不整合面。在不整合系统性分级控制下,综合利用露头沉积、地球物理,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天文旋回地层学等方法对低级序不整合界面进行识别。在低级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结合不整合发育特征以及持续时限,确定层序发育级别,建立区域高频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成岩环境分析,明确界面发育性质。结合岩心薄片资料、碳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数据,建立成岩演化序列。采用“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