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制度建设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h860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行政逻辑管理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建设的需要,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基于学科逻辑的制度进行保障。制度是规制内部权力,保证一定域限内部要素平稳运行的基础,而学科制度建设作为能够兼顾高深知识生产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保障制度对高校学科建设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科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在遵循自发生成的原始形态基础上走向了理性建构的现代模式,因此现代学科制度建设只有以学科逻辑为出发点,以制度建设为手段,以学科建设需求为着力点,才能真正构建出蕴含制度理性同时能够切实促进我国学科发展的学科制度。本文从我国学科发展相关制度规定入手,以学科制度建设现状为依据,认为我国高校学科制度建设存在五大特征,分别是以科研为导向的学科队伍培养,以标准客观为特征的学科评价,以知识中心为理念的人才培养,以高校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基地建设和以国家战略为源点的学科管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科制度建设存在因队伍建设理念滞后而导致的学科队伍水平偏低;因学术研究质量保障不健全,而造成的科研评价片面化;因人才培养形式单一,造成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因学科基地建设较为封闭,造成的学科基地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因学科管理行政化而导致的学院管理自主权缺失等问题。在对我国高校学科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经验,发现一流大学的学科制度建设普遍具有高质量的学科队伍构成,全方位覆盖的学科评价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开放化的学科基地建设,具备了自主化的学科管理方式。高校学科制度建设将成为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的学科制度建设需要更加关注创新发展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倡导客观多远的学科评价体系,构建质量为先的人才培养体系,突显中国特色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强调重心下沉的院系治理模式。
其他文献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产生内容(UGC)成爆发式增长,这些带有特定情感信息的内容大部分都以短文本的形式出现,主要是用户对于事物或者行为发表的意见,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大量的数据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挖掘UGC中有价值的情感信息,这对于个人、企业、政府、国家、社会的政策与规则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如此庞大的数据对情感分类研究领域来说是一个契机,但也对情感分类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
IPO浪潮是IPO的三大异象之一,它是指IPO数量存在着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并常常与IPO初期超额收益率的变化处于领先滞后关系。自从Ibbotson&Jaffe(1975)提出了IPO热销市场的概念后,学术界展开了对IPO热销市场存在性和理论解释的广泛讨论。大量的文献尝试从投资者情绪、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权衡等理论角度对IPO浪潮进行解释,但始终没有达成定论。我国由于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和市场
资本结构决策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权衡理论经历了从静态权衡到动态权衡的发展过程。早期研究着眼于负债的税盾效应与预期破产成本,关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和均值反转现象。随着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的引入,学者们发现动态化的调整模型相较于静态权衡理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自此学者们纷纷开始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多期模型中探讨其调整轨迹。近年来,有学者从管理者代理问题的角度出发,考察代
社交网络上兴起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大众,而社交平台上的高影响力用户越来越引起重视。这些社交平台上的高影响力用户发表的微博可能会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向,对事件的后期演变及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识别社交平台上的高影响力用户对于掌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舆论走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基于主题一致性与情感支持的社交媒体高影响力用户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以“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首
伴随着对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认识,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式,要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在各个领域中成为一个热词。不仅在日常消费中有绿色消费,在旅游中也有绿色消费,如绿色酒店、环保交通工具、爱护环境、绿色旅游等。绿色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2018年初旅游大会指出,绿色旅游不仅要求旅游供给端的绿色,更要求需求端旅游者的绿色。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有物质的丰富、
学位
学位
学位
过去40年间,中国的体制改革加剧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越来越被需要。但这并不代表法律能够满足社会治理的全部需求。过去的法治经验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乡村社会结构,还需要一些非正式制度去弥补法律的不足。然而,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向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影响了一些非正式制度的生长环境,导致非正式制度的秩序功能弱化。本研究围绕村规民约展开,通过回顾过去40年的乡村治理,可以发现村
广府文化是岭南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不断传播以及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跨地域、跨民族的整合。一方面,通过广府文化的传播,一些原来不属于广府文化圈的地区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在于粤语成为一个地方的民众日常交流的语言并遍涉其余。另一方面,广府文化在不断适应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地方民众共享的生活文化。因而,广府文化在不失去其“传统”特质的同时,也彰显出其在不同地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