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415722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构造特征复杂,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实地野外踏勘为基础,结合平衡剖面、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相关室内研究,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野外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等进行了详实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探讨和分析了龙门山南段逆冲-滑脱作用,构造演化史等。科学直观地分析了其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这对于认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的形成演化史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野外和室内相结合,本文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龙门山南段三条断裂带,即陇东断裂,盐井-五龙断裂,大川-双石断裂各有其地质构造特征。陇东断裂,构造变形带以走滑特征的逆掩推覆构造为主,石英透镜体、节理、褶皱、断层发育。盐井-五龙断裂,断层两盘岩块有挤压破碎、牵引褶皱等现象。劈理、流劈理、面理、糜棱岩、擦痕、阶步等发育,是强烈挤压带。大川-双石断裂由多条断裂断续相接,推覆作用形成,发育众多复杂小褶皱,脆性变形,挤压强烈,片理化、透镜化发育,向斜、背斜出露。(2)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可见大量逆冲断层及其伴生褶皱,叠瓦式构造,脆性较强、层次较浅。陇东断裂总体以单斜为主,内部发育次级紧闭同斜褶皱。盐井-五龙断裂带以小关子断裂为界,北西侧发育厚皮构造,南东侧发育薄皮构造。大川-双石断裂带地表主要表现为相对开阔的褶皱,背斜核部常伴有逆冲断层。(3)构造物理模拟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构造变形现象,结合PIV(粒子成像测速)可以分析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关系。通过设定改变单因素变量,来分析什么是对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及其对构造变形的影响。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地层缩短量的计算,深化了对该地区的地质认识。构造物理模拟和平衡剖面技术都是值得在地质领域推广的技术,对一个地区的地质研究有重要价值。(4)滑脱层的强度和深度均影响褶皱断层的构造演化,滑脱层的强度越小,其上覆地层中的变形传播越远,滑脱层深度越深,变形也传播得更远。浅层滑脱层控制局部褶皱断层构造,而深部基底滑脱层对褶皱-冲断带整体构造样式具有控制作用,且断裂形成顺序在无滑脱层、单层滑脱层、和双层滑脱层中都是依次顺序出现。通过平衡剖面和砂箱模拟计算,龙门山南段印支期以来缩短率为32%左右。(5)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印支期构造运动波动较小;印支末-燕山期由于陆块的相互碰撞,构造表现为逆冲推覆,在自北向南持续作用下,发生由北向南的推覆,同时形成一系列同斜、倒转或平卧褶皱和逆冲或推覆断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构造上表现为持续的逆冲推覆,地层系统形成一系列同斜或倒转褶皱及断裂。
其他文献
断裂构造作为一种岩石圈岩石基本的构造变形,其形成和演化是与区域地质背景具有密切关系的,作为部分参与了区域整体的演化过程。正所谓大构造、小构造和微观构造具有相似性的构
论文在深入分析柴达木盆地区域背景、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基础上,针对其中具体构造问题,设计了不同边界条件和基底性质的实验模型共60个,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
本文就青藏高原主要湖泊的高湖面进行了研究。这些湖泊包括松木西错、佩估错、扎日南木错、塔若错、扎布耶茶卡、当惹雍错、色林错和纳木错。通过对这些湖泊湖面海拔变化的分
整合农业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GIS),利用土壤、气象与作物管理资料应用模型模拟了中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陕西省及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作物生
该文研究中,以山脉和盆地结合为指导思想,以热年代学为手段,以山体、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中生代以来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冷却事件,建立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的构造活动的时
古气候学由于对现代气候环境变化具有独特的研究参考价值,在近年来成为当代地质科学中的热点话题。在众多保存气候信息的沉积载体中,湖泊沉积物因其具有分布范围广、受局限条
本文根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三维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结合其在新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构造特征及沉积建造特征,在编制构造演化史剖面图和单井沉降史曲线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新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在简要介绍旅游业及旅游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计算旅游业发展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关联度,从而
基于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锦州农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2004—2008年玉米各器官(根、茎和叶)生物量及相应环境因子的连续动态观测资料,检验了Friedlingstein模型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