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Bio-oss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兔颅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为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兔颅骨缺损,对比观察复合物组,Bio-oss组,BMSCs组,空白组成骨效果。观察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过程、效果,为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BTE)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离培养雄性日本大耳兔BMSCs,将其作种子细胞,在雌性日本大耳兔颅骨采用一致的外直径6mm的环形骨钻制造全层骨缺损3个。共计32只雌性日本大耳兔,每组8只。将兔随机分A、B、C、D四组,植入不同材料,A组:复合物组(植入Bio-oss复合BMSCs),B组:单纯Bio-oss组(植入Bio-oss),C组:单纯BMSCs组(植入BMSCs),D组:空白组。ABCD组表面均覆盖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膜。分别于2、4、8、12周四个时间节点处死,每组每个时间节点处死2只。标本检测:大体观察,X线检测,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分析,A组及C组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果:1.通过抽取雄性兔骨髓(bone mesenchymal,BM),经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可获得BMSCs,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MSCs高表达CD44:96.8%,低表达CD45:0.8%。BMSCs经成骨诱导后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形态转变,体积逐渐增大,出现肥大梭形细胞及不规则多角形细胞,多角形细胞逐渐增多,未见明显接触抑制。细胞诱导三周后,甲苯胺蓝染色见实验组细胞出现蓝黑色颗粒,有深蓝色钙化结节影,呈强阳性,对照组弱阳性。茜素红染色,实验组见明显红色钙结节,对照组未见钙结节。2.实验动物一般情况:动物无死亡,无活动异常,切口处未见明显红肿、炎症、感染。3.大体观察见:AB组2、4、8、12周均可见Bio-oss颗粒,2、4、8周时较明显,12周时仍可见Bio-oss颗粒,但较前三个时间点更少,2周及4周时质中,周界清,缺损充填处表面粗糙颗粒状。8周时,质较硬,周界较模糊(欠清晰),表面较光滑,12周时,质硬,周界模糊,表面较光滑。CD组可见新生组织向心性生长,2周及4周均见新生组织质软,周界较清晰,表面光滑,4周新生组织面积较2周增大。8周时C、D组新生组织质中,周界模糊,表面光滑且稍凹陷,C组新生组织面积较4周增大,中央仍有少量缺损,12周时C组及D组已无组织缺损,新生组织质稍硬,C组较D组稍硬,周界模糊,表面光滑稍凹陷。各组GTR膜均未见明显移位,2周时可见GTR膜基本完整,4周时明显较2周薄,8周时降解更加明显,仅少部分存留,12周时已基本完全降解。4.X线检查见:AB组4个时间节点均可见骨缺损处高密度阻射影,2周时,边界清晰,4周时,颗粒感降低,边界稍模糊,8周时,材料与自体骨界限变模糊。12周时,边界较8周更加模糊不清,CD组可见骨缺损向心性融合生长,C组2、4、8、12周新生组织长入分别约0.4mm、1mm、1.5mm、2.5mm,D组2、4、8、12周新生组织长入分别约0.4mm、0.8mm,1mm,2mm,CD组2、4周时密度明显低于自体骨,边界较明显,8周时密度稍低于自体骨,边界较模糊,12周时密度稍低略自体骨,界限模糊。边界较明显。5.HE染色:缺损处观察见,AB组受区Bio-oss不断降解,胶原纤维增生,2周时材料周围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丰富的毛细血管,4周开始类骨质明显增多,8、12周骨质不断成熟、矿化,新生血管增多。CD组2周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丰富。4周少量类骨质生成,少量新生血管,8、12骨质不断沉积、矿化。对新生骨面积统计结果示,按时间节点分组统计,术后2周,ABC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AB组优于C组(P<0.05)及D组(P<0.05);术后8周,A组优于B组(P<0.05)及CD组(P<0.05);术后12周;A组优于CD组(P<0.05)。按ABCD四组分组统计,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量逐渐增多,A组,4、8、12周均多于2周(4周>2周:P<0.05,8周>2周:P<0.01,12周>2周:P<0.01),8周多于4周(P<0.05);B组,4、12周多于2周(P<0.05);C组,8周多于2周(P<0.05),12周多于2周,(P<0.05);D组,8周多于2周(P<0.05),12周多于2周(P<0.05)。6.Masson染色:鉴定骨质成熟程度,成熟骨红染多。AB组术后2周受区见大量淡红色Bio-oss颗粒,4周Bio-oss逐步被纤维结缔组织分割,材料边缘逐渐转红,8周Bio-oss进一步降解,红染渐增多,但排列紊乱,12周红染区域进一步扩大且颜色逐渐加深。CD组术后2周大面积蓝染,4周仍主要为蓝染。8周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红染区域,多数仍为淡红色,12周红染区域进一步扩大。测量平均光密度值后统计示:按时间节点,术后2周,ABCD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4周,A组优于C、D组(A>C:P<0.05;A>D:P<0.05);术后8周,A组优于BCD组(A>B:P<0.05;A>C:P<0.05;A>D:P≤0.01),B组优于D组(P<0.05);术后12周,A组优于BCD组(A>B:P<0.05;A>C:P<0.05;A>D:P<0.05)。按ABCD四组分组统计,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逐渐增多且逐步成熟矿化,A组,4、8、12周均高于2周(4周>2周:P<0.05,8周>2周:P<0.05,12周>2周:P<0.01),8、12周高于4周(8周:P<0.05,12周:P<0.05);B组,4、8、12周高于2周(4周:P<0.05,8周:P<0.01,12周:P<0.01),8、12周高于4周(8周:P<0.05,12周:P<0.05),12周高于8周(P<0.05);C组,4、8、12周均高于2周(4周:P=0.017<0.05,8周:P=0.002<0.01,12周:P=0.002<0.01),8、12周高于4周(8周>4周:P<0.05,12周:P<0.05);D组,4、8、12周均高于2周(4周:P=0.023<0.05,8周:P≤0.01,12周>2周:P<0.01),8、12周高于4周(8周:P=0.040<0.05,12周:P<0.05)。结合大体观察、X线检测、HE及Masson染色结果,综上所述,成骨效果A组较B、C、D组更佳,B组优于CD组,CD组无明显差异。对四组而言,随时间延长,骨量逐渐增多,骨质逐渐成熟。5.Y染色体检测:雄性兔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在四个时间节点的A组及C组均呈阳性表达。结论:1.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可提取到兔BMSCs,经过培养、传代可纯化细胞。2.BMSCs经成骨诱导后向成骨细胞分化,可作为BTE理想的种子细胞。3.干细胞移植可选用SRY基因做示踪。4.Bio-oss物理及化学性能与天然骨类似,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BTE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5.以Bio-oss作为支架材料,BM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植入兔颅骨有明显的促进成骨作用,为临床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鉴于对肺心病病人行胃肠镜检查的安全顾虑,本课题通过丙泊酚分别联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用于肺心病病人无痛胃肠镜检,观察其生命体征和自主神经功能变化。通过对比无痛与清
目的:通过分析有假体的股骨和股骨假体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不同内固定物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分析当前固定模式存在的缺陷,探讨如何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假体周围骨折的固
第一部分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病例分析目的:目前我国广泛实行DCD来源的供肝肝移植,由于供体的复杂性和获取过程中的器官损伤,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率、器官失功率以及死亡率显著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被股四头肌肌腱包围,可保护胫骨髁关节和股骨髁关节面不受损伤,并与股骨髁相关节组成伸膝装置,在伸膝过程中发挥杠杆作用,也可在维持膝关节在半屈曲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椎体内钉道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抽取20位因腰椎骨
科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总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较为常见的骨折,在老年人骨折与其它骨折中都占有一定比例~[1],其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平整,稳定固定,功能恢复。依据Schatzker分型~[4]胫骨平台骨
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病较为普遍。虽然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但是一氧化氮已经被确认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氧化氮会
目的明确膝横韧带(TGL)及板股韧带(MFL)的正常MRI表现,建立由此所致外侧半月板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为术前正确判断膝关节外侧半月板真、假撕裂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
针对已有的汽车三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模型展开研究,提出一种简化方案.引入方向盘转角方程和驱动力方程组将操纵动力学的“正问题”转化为“逆问题”,利用改进的直接配置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