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每年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我省经济腾飞带来历史性机遇。目前正是我省推进城镇化建设、拉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实证分析方法,研究通过推进安徽省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将我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转”出去。文章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以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等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及增长极理论等城镇化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学者关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研究实践,构建了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为基础对城镇化与农民就业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先是从成本地理优势、产业优化、乡镇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及吸纳人口能力角度分析了发展城镇化对农民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从流入地和流出地角度,双向分析了农民进城就业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得出“双赢”的局面。接着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从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两个角度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民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得出推进安徽省城镇化是拓宽农民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接着再结合国内外发展小城镇促进就业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包括安徽省孙村镇、三河镇等发展工业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的成功案例,总结了关于安徽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就业的一些经验启示。最后提出了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特色城镇,加强农村教育,构建相关制度环境等方面推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总体来说,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民进城就业相互促进,有力的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安徽省应加强自身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城镇集聚人口的功能,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