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外周血肿瘤标记由于检测的方便和非侵入性已逐步替代了受到标本采集以及无法连续检测和随访追踪等诸多限制的组织学肿瘤标记。而外周血循环DNA及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血浆循环DNA的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前者主要检测血浆中肿瘤特异性基因改变,定量检测则以血循环DNA总量为指标,两者均可反映肿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早期检测DNA含量的方法有二苯胺法、溴化乙锭法、对流免疫电泳法及RNA-DNA杂交法等,但这些方法费时且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使血浆循环DNA检测更能反映血浆中的确切含量。同时,其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的:建立随机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血浆循环DNA的方法,并应用于肺癌和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在肺癌和肝癌诊断及监测化疗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建立随机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循环DNA的方法并绘制标准曲线;收集95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4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60例肝癌患者介入前后、2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抽提血浆循环DNA,应用随机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以上血浆样本进行定量。另外,肝癌标本AFP检测应用罗氏公司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块检测。所得结果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循环DNA水平分别为(42.5±21.3)ng/ml、(18.5±12.2)ng/ml和(11.5±10.7)ng/ml,肺癌组血浆循环DNA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血浆循环DNA浓度分别为(50.1±38.6)ng/ml、(30.5±14.6)ng/ml和(64.3±61.4)n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5±10.7)ng/ml,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肝癌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炎组之间的血浆循环DN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循环DNA水平与肺癌和肝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而与肺癌的病理类型,与肝癌的肿瘤数目、有无肿瘤包膜、血清AF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浆循环DNA水平在Ⅰ、Ⅱ、Ⅲ-Ⅳ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及Ⅰ-Ⅱ期、Ⅲ-Ⅳ期肝癌患者介入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但应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已确诊的肺癌和肝癌患者化疗或介入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循环DNA,可以初步观察和评价治疗疗效及预后,有助于对病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