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相h-BCN的设计合成及其电荷传输性能调控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太阳能将过量的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碳氢燃料,是应对全球变暖和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六方硼碳氮(h-BCN)作为一类新兴的类石墨结构非金属半导体,其化学组成灵活多样,能带可调控性强,是极具潜力的CO2还原光催化剂。由于B、C、N在平面内的排布方式多样,h-BCN存在石墨烯/h-BN“拼接”的分相结构和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的非分相结构,结构的不同导致性能差异较大。分相h-BCN易于合成,但电荷迁移率较低;非分相h-BCN中C和B、N原子以杂化共价键互连,均匀分布的离域电子有利于光生电荷的连续传输,但受限于合成困难,未能实际应用和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以非分相h-BCN为研究对象,拟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从分子、原子和电子层次建立h-BCN结构与光催化性能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对适合光催化还原CO2的非分相h-BCN进行结构预测和筛选;以理论计算结果指导非分相h-BCN的设计合成,精细化设计含硼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的投料比以及反应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量,使用有机-无机杂化前驱体热解法可控合成非分相h-BCN,探究其形成机理,并探索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电荷分离及转移效率的提升机制,以期实现高效的光催化还原CO2。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梯度碳原子浓度(8.33%~58.33%)下,分相和非分相h-BCN的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质,探明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的h-BCN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导带和价带的带边势、载流子有效质量以及光吸收性质与光催化性能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随着C原子浓度的增加,分相和非分相h-BCN带隙宽度从4.69 e V逐渐减小到1.50 e V,具有优异的能带可调控性。与分相h-BCN相比,非分相h-BCN中C原子与B、N原子呈现出明显的键合特性,均匀分布的离域电子提供了连续的载流子传输通道,使其更适用于光催化还原CO2。当C原子浓度≥33.33%时,通过使用非分相h-BCN进行光催化还原CO2反应,可以获得CH4、C3H7OH、C2H5OH、C2H4、CH3OH、CO和HCOOH等含碳产物。(2)基于DFT计算结果,以硼酸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硼酸-乙二胺杂化前驱体。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实验研究发现,硼酸与乙二胺在水溶液中会发生配位反应,形成含有B-N-C键的有机-无机杂化前驱体。通过在NH3气氛下热解该有机-无机杂化前驱体合成了非分相h-BCN材料。结果显示,前驱体热解气氛及反应时间对非分相h-BCN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非分相h-BCN材料中π电子的重新分布在B-N-C原子平面内形成了载流子传输通道,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在未使用任何助催化剂和电子牺牲剂的条件下,所制备的BCN-1在350-780 nm光照下CO产率为13.94μmol g-1 h-1,是相同条件下g-C3N4的9.4倍。(3)利用卤素原子电负性大的特点,采用DFT计算研究了F、Cl和Br修饰对非分相h-BCN表面化学环境和电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F原子可稳定吸附在B和C原子上,在非分相BCN表面产生极化电场。以此为基础,通过非分相BCN与F盐共热的方法,合成了表面F修饰的非分相h-BCN(BCN-F-x)。实验结果表明,表面F修饰使非分相h-BCN中未成对电子数量明显减少,且对CO2吸附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然而其CO产率却是原始BCN-1的1.8倍,这是由于F诱导产生的表面极化电场增强了非分相h-BCN中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效率,进而促进了CO2还原性能的提升。(4)以硼酸、乙二胺和葡萄糖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前驱体,采用有机-无机杂化前驱体热解法原位合成了Graphitesheet-BCN面内异质结构。结果表明,石墨相碳片随机“镶嵌”在非分相h-BCN平面中。所制备G150-BCN的平均荧光寿命是BCN-1的10倍,有效地抑制了电子和空穴在非分相h-BCN体内的复合。这是由于石墨相C片在Graphitesheet-BCN面内异质结构中引入了新的能级,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局部定向传输,加速了表面反应动力学,从而提升了光催化还原CO2性能,其CO产率达到51.14μmol g-1 h-1,是BCN-1的3.7倍。
其他文献
学位
宋代花鸟画以写生为核心,达到了中国花鸟画史上物象描摹的巅峰。同时发展出水墨意笔新风貌。画院内外交流频繁,高超的艺术水准很快影响到宋代其他工艺领域的创造。概观缂丝发展史,绘画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唐以前实用性倾向,宋缂丝中出现了独具艺术价值的书画类缂丝:其以名人书画为摹本,非常逼近摹缂对象的视觉效果。受此影响,直至清代的书画缂丝仍保持着注重艺术价值的特性。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简约的构图、温婉的配色如
从单分子层面深入理解超分子内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外界因素对超分子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构筑新型稳定的超分子结构关键所在。而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分子力谱技术(SMFS)已成为人们研究分子间/分子内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本论文利用SMFS研究了葫芦脲这一大环主体分子与多种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和结合常数,并从单分子层面证实了主体增强的客体分子对相互作用。同时将单分子力谱技术应用于光致异构特性分
云南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部族的迁徙融合便从未停止。部族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云南土著与土著间横向的交流与互融;二是云南土著与迁徙部族间的融合。融合的方式亦分自然融合、非自然融合两种形式,部族间以不同的融合方式完成着之于物质、精神、生产和美术创造等艺术文化的互动与渗透,并贯穿了云南原始时期美术发展的全部过程。二者往往以同时存在,交错进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推动着云南史前美术创造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本文选题的研究对象为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在通常的艺术与设计史叙述中,阿尔伯斯是教师、艺术家、色彩理论研究者。通过他连接了三所最传奇学校:包豪斯、黑山学院、耶鲁大学。因此,黑山学院和耶鲁大学因为阿尔伯斯的加入也被认定是包豪斯的脚注,是包豪斯精神的异化,影响了美国的现代主义的发展。但是,包豪斯是复杂的,美国社会同样是复杂的。在包豪斯与美国的关系中,不是整体
本文围绕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的研究主体,分析了刺绣图案在江南地域环境、产业基础、市场经济背景下多种社会人文因素糅合所形成的风格样式,对在载体上的应用特征、审美中的情感表达、生活礼俗中应用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结合近代中西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探讨了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审美转变的动因以及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经验,从微观层面揭示近代中国图案装饰的流变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江南民间刺绣
国内外学者在针对NOx排放的后处理技术研究中,分析了影响NOx转化效率的诸多因素,也提出了很多降低NOx排放的措施和方法,但国内在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Ox排放控制及高硫探测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难以覆盖非道路应用带来的更严格的要求,有必要针对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NOx排放控制以及其高硫探测进行研究。论文研究非道路四阶段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Ox排放控制及高硫探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
生产电解锰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硫含量超标的电解锰称之为电解金属碎锰。碎锰分为两种:一种是硫含量在0.1%~0.15%范围内,称之为低硫电解碎锰;另一种硫含量在1.3%~1.6%之间,称之为高硫电解碎锰。采用电渣重熔工艺用水冷铜电极重熔精炼电解金属碎锰,能够稳定脱除硫的同时避免渗碳和耐火材料炉衬的侵蚀。渣系成分是电渣重熔工艺中影响重熔金属冶金质量至关重要的参数。在冶金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脱氧剂来降低熔渣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相较于重金属类室温磷光材料而言具有廉价、易制备和低生物毒性的优势,在新型发光二极管、传感分析、信息存储与防伪技术和生物成像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其中,开发适用于生物分析和生物成像技术的水相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更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自2010年以来,大量的固相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表明,分子间和分子内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对高效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光过程起到重要作用,为水相纯有
三元稀土铝锗化物RAlGe(R=稀土)作为新型外尔半金属候选材料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特殊的原子空间排列方式而表现出复杂的磁性、优异的电子输运和负磁电阻效应等奇异的物理性能,在未来开发能耗更低、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强的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该材料体系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存在晶体结构不明确、电磁响应数据缺乏以及结构一性能关联性未知等科学问题有待研究。本篇论文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