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能—水—碳”耦合关系和协同利用研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mc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和CO2排放是“双碳”目标中三个重要的环境战略要素。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碳排放日益增多等问题凸显,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压力增大。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推进能源转型和缓解气候变化压力已成为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对黄河流域“能—水—碳”耦合关系和协同利用进行研究。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社会网络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对黄河流域“能—水—碳”耦合关系及协同利用进行研究。首先识别黄河流域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能—水—碳”的背景情况;其次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核算“能—水—碳”足迹;然后通过构建“能—水—碳”空间网络结构以及计算耦合协调度,分析三者的耦合情况;其次运用NSGA-II算法对“能—水—碳”协同利用进行情景模拟与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参考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2年—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使用量、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年均增加量分别为5.28亿立方米、6481万吨标准煤和1501万吨。山东是用水、耗能和碳排放大省,青海的用水、耗能和碳排放数值较低。此外,农业部门(AG)水资源使用占黄河流域总水资源使用的66.31%,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分别占黄河流域总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89.96%和92.51%。(2)黄河流域处于虚拟水净流入、隐含能和隐含碳净流出的状态。虚拟水净进口量呈“V”型变化趋势,隐含能和隐含碳净出口呈递增趋势。其中,“能—水—碳”足迹主要从中上游地区流向下游地区。此外,农业部门(AG)虚拟水足迹最大,采矿业(MI)、化学工业(CI)、石油加工业和炼焦(PC)、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SNF)以及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GGW)是能源足迹和碳足迹较高的行业。(3)“能—水—碳”足迹空间网络关联性低,稳定性差,合理化和均衡化不足。2002年—2017年,黄河流域“能—水—碳”耦合协调等级从优质协调逐渐向严重失调转变。其中,电机及家电制造业(MH)、纺织业(TI)、建筑业(CT)、金属制品业(MP)和运输设备制造业(TE)、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WF)和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CE)等7个产业部门的“能—水—碳”耦合协调等级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严重失调状态。(4)在“能—水—碳”政策协同控制的目标下,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林牧渔业-3.05%、采矿业-3.10%、轻纺工业-3.13%、资源加工工业-3.17%、机械、电子制造业-3.24%、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3%、建筑业-3.20%、运输业-2.99%、其他服务业-3.14%,可实现水耗-20.68%,能耗-21.75%,CO2排放-21.25%,此时达到了相关政策要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黄河流域“能—水—碳”协同利用提出以下建议:推进跨区域“能—水—碳”供应链,打造区域合作治理和责任体系框架;改进行业供应链的区域性管理,优化技术和资源之间的有效联系;立足优势、协同布局,落实多领域联合治理;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多方合作,推动节水降耗减排协同增效。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减少黄河流域“能—水—碳”足迹、协同管理“能—水—碳”关系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新追求与新目标。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创新主体的绿色创新意愿与动力,更好的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论文对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空间演进特征以及驱动因素
学位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必然选择,对于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户人力资本水平关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同时农地流转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也制约着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效应的发挥。因此,在农地流转的视角下厘清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学位
<正>在幼儿园里开展亲子活动对于城市里的来说是很平常的,而且随着对教育的重视,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发展也是越来越关注。开展亲子活动,在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互动中,让孩子、家长和教师在共同活动的空间,使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互动、信任和交流关系。在农村幼儿园同样会开展亲子活动,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中一
期刊
学位
学位
地理资本是区域资源禀赋的综合反映,在过去的空间贫困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滇西边境片区作为过去的扶贫攻坚重点开发区域,“脱贫摘帽”后区域发展仍需久久为功。如何做好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防范区域性返贫风险,推动区域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故而本研究以地理资本为切入点,评价分析滇西边境片区不同时期地理资本时空变化,分析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区域所在;进而以“点-
学位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是区域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空间分异特征直观表明了人类活动扰动以及自然环境差异两者共同作用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随着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和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浪潮接踵而至,外部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更加深刻并由此产生了较多生态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环境建设提升的方向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承担着环保治理的投资压力,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支出的力度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超过3万亿元,为各地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建设资金支撑。在财政分权的制度下,地方政府拥有较大
学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亟需开展多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此,本研究以滇中城市群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服务功能(VORS)模型构建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行政尺度和生态尺度对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
学位
在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建设用地的需求度不断上升,导致在土地利用中生态用地的面积不断受到人为干扰与侵占,土地利用空间不平衡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愈发明显和严重。东川区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气候变化、快速城镇化以及矿产资源的粗放型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东川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且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东川区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