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作为需求侧的最具潜力的动力,同时又是人们生活直接效用感受的来源,体现着人们生活的幸福感。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直较为有限,经济发展中消费拉动不足与日渐提高的城镇化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镇化与消费之间的作用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文章认为消费在城镇化影响下的表现值得探究。 本文在Vernon Henderson二部门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资源集聚效应对我国消费率的影响,并重点考虑交通规划、城镇规划和受教育水平对消费率的影响。同时,在模型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研究交通密度对消费率影响的二次效应,并探索最佳的交通密度。另外,考虑到城镇规划和交通密度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区域性差异,文章又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进行考察。文章发现城镇化的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效应以及人均资本的增加对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人均资本存量对消费率的影响消极。受高等教育人员的增加对消费促进作用难以体现。交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偏差,城市内交通的规划趋于成熟,若将来市内交通发展增速高于城镇化进程,则市内交通顶点即将出现。东中西各部发展极度不均,东部城镇的市内交通目前处于促进消费阶段,但未来可能出现拐点抑制消费,中西部地区市内交通密度对消费影响仍处于消极状态,但距离拐点非常近,很有可能逐步发展为良性因素,从而促进消费进步。另外,区域间交通对消费率影响均呈现倒“U”型,且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分区域层面考虑,均已处于拐点后,对消费率产生消极影响。 文章就实证结果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前进中,城市首位度过高,城市功能集中,城乡差距大,加上基础设施在城乡表现出两极化的态势,大城市公共设施完善,小城市较为齐全,农村公共设施则相当欠缺。另外,城市内部忽略了消费环境的规划,并且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区域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因此,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其一,合理规划现有城镇,实现城市功能有条理、有步骤地分散,综合考虑区位、地方特色、职能等方面规划建设新城镇;其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农村娱乐消费设施,同时加强城市娱乐形式设施建设;其三,开发民间社会保障方式,发挥人民自我保障作用,加强基础性住房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功能;其四,缩小城乡户籍权利差异,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