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负效应分析与减负优化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交通能源的有效供应是城市交通重要保障;位于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的加油、加气和充电设施(以下简称“供应站”)广泛分布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与城市道路一起构成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由于能源补给需求车辆(以下简称“需求车辆”)时空上的随机性,供应站与需求车辆处于分隔状态,缺少信息沟通,致使需求车辆的时空分布与供应站服务能力错位配置,在特定条件下需求车辆的行为和聚集影响道路交通并形成负效应,甚至引发供应站超长排队及延至交通干道,造成车辆超长等待、诱发干道交通拥堵、增加能耗与碳排放等问题的出现。为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和交通能源的服务效率,需要对负效应进行针对性分析,并确定负效应与交通流量、需求车辆密度之间的关系,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交通管理者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结合交通流、交通选择行为等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需求车辆在道路交通、供应站中的行为特征,构建与研究对象相匹配的分析模型,论证和明确负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负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减少负效应、优化需求车辆空间分布为目标,设计优化方法和求解算法,构建相配套的诱导方法,为城市交通管理和交通能源管理提供支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①基于元胞自动机技术的单供应站模型实验,量化分析了系统负效应及影响。以城市单个供应站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供应站服务规则、周边交通流和需求车辆行为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开放条件下、双车道的供应站元胞自动机模型,设计单个供应站的负效应评价模型,对不同交通流条件下需求车辆的行进规律、入站特征和供应站的排队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实验发现:需求车辆的变道、进出站等行为会干扰正常交通流,进而产生负效应;需求车辆的不断聚集将恶化负效应,降低系统效率,并在负效应边界条件下诱发交通拥堵;负效应评价指标能够刻画不同交通条件下系统负效应的变化和差异,为对比分析和减少负效应提供了基础研究工具。
  ②通过需求车辆目标供应站选择行为建模及实验,量化分析了不同信息对需求聚集及整体负效应的影响。在单供应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多个供应站和城市干线所组成的系统,以多供应站环境下的需求车辆行为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并梳理需求车辆目标供应站选择行为的决策因素,引入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量化分析需求车辆的选择行为,进而构建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模型,对不同交通条件下的需求车辆选择行为进行实验分析,进一步确定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诱发交通拥堵的边界条件;基于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目标选择模型实现了选择过程的动态分析,以此为基础的仿真实验分析表明:不借助外部信息或协助,需求车辆会在特定供应站形成聚集,从而使需求时空分布与供应服务能力产生错位配置;交通信息对选择行为的影响作用明显,相应信息的介入能够诱导需求车辆实现更合理的供应站选择。
  ③通过路网条件下需求车辆选择行为建模及实验,量化分析了不同信息对需求聚集及全局负效应的影响。进一步细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需求车辆的行为特征分析,改进基于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目标选择模型,完善以系统全局负效应为目标的评价指标,设计和构建城市路网离散仿真系统模型,结合相应实验参数开展城市路网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不同交通流条件下,需求车辆的选择行为会在特定供应站形成聚集,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全局负效应;相应信息的介入会改善供应站排队溢出、需求车辆等待时间,初步确定相应信息的发布和共享,能够诱导需求车辆更加均衡地分布到各个供应站点,从而降低全局负效应及影响。
  ④通过双层诱导模型的构建和全局负效应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减负优化方法及效果。将需求车辆行驶过程转化为一个包含行驶时间成本和停顿时间成本的最优路径问题,并设计减少全局负效应、优化需求空间分布目标下的需求车辆双层诱导模型。在该模型中,上层为是基于两阶段整数规划的整体决策模型,下层是需求车辆个体基于犹豫模糊决策理论可变权重的目标选择模型,利用所设计的两阶段遗传算法,上层整体决策模型将所得最优供应站传递推荐给下层需求车辆,下层的需求车辆则根据推荐值改变决策权重更新目标供应站,从而通过整体和个体的互动来实现需求车辆的诱导和均衡。城市路网环境下的系统模型实验表明:双层诱导模型能够实现需求车辆的诱导,优化需求车辆在站点空间上的分布,并降低系统全局负效应,提升系统整体的服务效率。
  ⑤通过需求车辆双层诱导系统构架的设计,分析了减负优化可行性。以需求车辆双层诱导模型为基础,设计以减负优化为目标的需求诱导平台,分析和规划了该平台的管理角色、功能构成,并对可能的实施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分析,为城市交通和交通能源的集成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其他文献
伴随时代变革,创新成为产业发展主要驱动力,国家不断加大产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突出带动作用,因此其发展得到国家重点支持。为实现产业的持续创新,需要创新范式的变革,引入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解决高技术产业所面临的创新主体关联不够紧密、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创新活动效率不高、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等问题。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电力行业的各项建设项目中,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项目建设具有地域分布广、投资量大、建设工期长等特点。对于施工方而言存在较大的经济、工期等风险。尤其是特高压输电建设项目,对于许多施工单位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业务,其施工技术相对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风险较之传统建设项目也更高。加之该类项目的施工人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变电站项目的施工工序繁杂
学位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来源与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这种多维度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决策任务,投资者时间与精力有限,无法对全部信息获取、加工、判断,因此投资者对哪些信息进行的获取、做出怎么样判断对决策至关重要。风险偏好是金融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对决策结果有很大影响。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采用眼动实验的方式,以网络借贷市场这种信息多维的决策环境为背景,通过量表与启动效应将实验参与者分为风险喜好和风险规避两组,
学位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为了减轻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在缓解市场流动性及减少金融机构破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促使银行规模扩张,大幅度提高了银行业的杠杆水平和资产泡沫。随着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加速,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一旦某一机构爆发金融风险,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继而引
学位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量国家涉密信息已进入计算机系统,保密工作内容发生深刻转变,保密岗位对“高精尖”保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虽然已形成“11+1+X”的保密学院布局,但保密专业研究生教育基本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亟待规范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建设系统科学的保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促使保密研究生培养与保密岗位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我国城镇化建设在速度、规模与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拆迁项目是城镇化进程推进的重要环节。大量城镇拆迁项目的实施伴随着激烈的拆迁矛盾纠纷,导致进度、成本、安全等多方面的社会风险。随着相关法律制度与政策也不断规范与完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地位愈发均衡,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愈发得到保障。然而,在城镇拆迁项目中,拆迁居民一些逐利行为愈发突出,对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重要
本论文根据当前美国根据信息安全学科特点,结合世界主流学科评估体系方法,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学科质量排名指标体系以及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学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美国25所信息安全知名高校使用本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排名,最终对排名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信息安全学科以及学科评估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并根据当前高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提出需要从学科质量以及学科效率两方面评
学位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愈发紧缺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保护环境等问题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传统的大电网输配线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较大,相比之下,建立在终端用户附近的分布式能源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DES)具有能源损耗低、环境污染小,以及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银行体系居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绝大部分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在银行风险中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银行系统性风险,其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监管成本也越来越高,巴塞尔协议Ⅲ已经明确指出银行系统性风险对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重要影响。长期以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对其合理度量则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环节,因为度量问题关系到监管政策的选择与安排。英国巴林银行和美国华盛顿
学位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明确指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促使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迅速引发了各种跨专业、跨组织甚至跨地域的协同医疗网络组织的诞生。医疗大数据资源已成为协同医疗网络生存及发展的生态环境(本文简称为―医疗大数据环境‖)。协作医疗组织形态多种多样,但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会产生哪些形态以及何种形态相对最佳,这个问题已给医疗行业的决策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