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的成长—《教授之屋》与《邻居罗西基》中的生态思想探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中晚期作品《教授之屋》与《邻居罗西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圣彼得、汤姆·奥栏和罗西基身上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予以解读,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凯瑟中晚期作品的生态批评研究作进一步补充和创新。本文在绪论中陈述了薇拉·凯瑟其人其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选题做简要分析。论文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教授之屋》所体现出的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以及在此背景下人与自然所遭受的危机。小说中圣彼得教授作为一个拥有自然之子基因的清醒者,与家人盲目追求享乐不同,他仍然抱有对自然的渴望,但因为其自然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无法抵御强大的物质主义的侵袭,在经历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后圣彼得还是失落了自然理想。第二章主要围绕汤姆·奥栏该人物,分析了他在不断探索蓝岩平顶山的过程中,自然生态意识所经历的成长,即从一开始对自然漠视,到逐渐尊重、热爱并意识到自身对整个自然共同体的责任,到最终完成自我实现,真正成为了自然的化身。在奥栏身上可以看到凯瑟所追求的自然理想,但因为该形象本身所存在的不完整性及理想化色彩,使得他仍然生活在理想的境界中缺乏现实性。第三章主要以《邻居罗西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罗西基作为凯瑟笔下最为成熟的自然之子,在他的身上实现了人与自然永久的和谐为一的共生状态。小说中,凯瑟为人们描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男性与女性平等生活,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美好生活图景。事实上,在圣彼得、汤姆·奥栏以及罗西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精神上的血脉联系,而最终凯瑟通过罗西基这一人物实现了她心目中理想的“自然之子”的完美形象并赋予他完美的人生。结语部分,笔者再次点明了在《教授之屋》和《邻居罗西基》中可以看到的薇拉·凯瑟笔下的自然之子从孕育并遭受精神创伤,到成长但存在不完整性,最后真正成熟的过程。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凯瑟本人对工业文明下个人如何应对物质主义对人类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打击,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艰辛探索,以及凯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并希望人类永远保持心灵宁静平和的美好理想。
其他文献
<正>在非遗和社会记忆工程的推动下,各地为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优秀健康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及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系列的民俗文化资料,其中有的已经申遗
<正> 包头市位于黄河之北、阴山之南,北连蒙古国,东达京津,西通宁夏、新疆,自古便是中原华夏族与高原及大漠南北游牧民族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繁衍生息在
<正>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毛发脱落病。过去又称寻常秃发(common baldness)、早秃(alopecia prematura)或脂溢性脱发(seborrh
良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应该能够有效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并对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1860年英印政府
我国正处于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时期。公共危机很有可能引发政府信任危机,这就需要构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任关系。应该通过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和
收入是反映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关键指标,是政策实施中判别保障对象资格条件的关键和常用工具。本文成功地将"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其他非食品消费就是最基本的非食品消费"这一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构建和谐民主友善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首先发挥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从情感上与
<正> 处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在史前时代恰好处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区与东北亚草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本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不但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谱系,而且具有相当
榆林和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改革开放初期,两市经济实力和规模相当,1997年和今年二季度是鄂尔多斯生产总值超越榆林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本文通过对两个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