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立法研究——中国语境之下的焦点和难点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h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作为思想的载体,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它的实现状况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状况。论文提出,应加强出版立法,提升现有的出版立法层级,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必要规制,改变行政机关管理权限过多过大的局面,防止权力滥用,破除对公民出版自由的不当限制,废除出版管理中的繁琐手续,切实保障公民出版自由的实现。论文认为,出版立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出版领域的进步可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出版立法可以成为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杠杆。  出版自由的充分实现,可以为进一步的改革凝聚社会共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出版管理面临挑战,传统的出版管理手段已经难以对新兴的出版形式进行内容上的有效管理。同时,出版作为思想的物质载体,反映和体现着言论自由实现的状况,出版也是民意表达的窗口和宣泄渠道。因此,必须重视出版立法工作,使出版自由得到切实的保障,使民意有一个畅通的表达渠道,并形成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  论文首先阐述了出版的内涵、形式、性质和功能,论证了出版立法的法理基础。然后,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出版的法律开始,详细梳理了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及其管理规定,勾勒了我国出版立法历史变迁的轨迹,并对当下的出版法规、管理理念和措施进行了考察,对国外的出版立法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我国出版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出版立法面临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论文认为,如何对出版审查制度进行改革,是当前我国出版立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出版立法的焦点问题。论文对我国现存的出版审查机制作了深入分析,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年度选题计划备案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专项选题报批制度,重点分析了这些隐性出版审查制度存在的原因、实行状况和利弊得失,提出了解决当前出版审查问题的立法建议,主要是:缩小出版审查的范围;明确出版审查的标准;规定合理的出版物禁载事项;将当前存在的强制性出版审查改为自愿审查模式;扩大出版行业协会的职能,建立出版业编辑审查专家委员会制度;加强出版单位编辑的审查把关职能,并以此替代目前由行政机关行使的审查功能;等等。论文认为,鉴于出版物事后追惩制度的存在,在出版单位只要造成不良后果,即将面临处罚的威慑下,出版前的自愿审查机制应该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既可以避免审查制度的取消对国家和社会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也可以消除国外对我国出版制度的攻击,同时也便于作者的理解和配合。另外,论文提出,在对出版单位进行责任追究时,应当实行司法终局裁判制度。  论文构建了我国出版立法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出版立法的基本原则,指出出版立法应秉持先进的立法理念,本着更好地保障公民出版自由的立法精神,以保障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得到落实。为此,应当放宽出版市场的准入,开放集体和个人进入出版业的上游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淡化出版立法的监管色彩,加强行政机关在保障出版自由方面的责任。
其他文献
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央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知名度与美誉度不相称的尴尬。央企在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塑造良好的公共
宽敞、明亮、尘不染、井井有条、豪华气派,但是家不仅仅是建筑而已,就像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所谓的家是当你遭遇风雨时,家便成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当你受到伤害时,家
2005年《公司法》修订后引入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使我国相关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公司法》中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对司法适用未有详尽的指引或细则,导致法官在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古老的现象,被作为一个概念专门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它逐渐从“对外宣传”的错误方向上摆脱,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
唐代,楷书字体发展到极致。“宋四家”的崛起,使得行书在北宋得到了空前的创新和发展,加上宋代雕版印刷体的大力推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元初赵孟頫“崇古”观念的提出以及鲜
模型试验中常用物理或机械的方法测量位移,该文利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位移进行了测量,并对位移的发生做了假设检验,极大地降低了将由误差引起的位置变动看作发生位移的概率。最后对边坡滑移的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位移量测。
著作权的权利限制制度是一个平衡与调解创作者与公众之间利益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是这一限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制度并非使用者的法定权利,而是权利人的法定义务,是
20世纪50-60年代是新中国安全环境最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摩擦、中美对立、中印交恶,中国孤立于世界大国之外。20世纪60年代,中苏、中印爆发军事冲突
叶剑英在1978年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所作出的贡献,知道的人很少。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于光远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重要的一页 Ye Jian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