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碳吸波剂的微结构设计及电磁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站点、多频段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可用于改善战斗机隐身性能的宽频(8~18 GHz)、强效(电磁反射系数≤-10 d B)吸波材料是实现未来战机全方位隐身的重要途径。业界公认,吸波材料需要满足“宽”、“强”、“轻”、“薄”的要求,此外,隐身战斗机用吸波材料的服役环境要求其具有高低温协同隐身性能。想要满足上述要求,须从吸波材料的电磁波损耗机制出发,通过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去实现吸波材料隐身性能与变温服役性能的全面提高。吸波材料的电磁波损耗机制主要有磁损耗、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其中磁损耗类材料在服役温度超过居里温度点时会丧失磁性,导致电磁损耗能力的消失,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实际应用。电导损耗类碳材料具有耐高温(使用温度可达3000℃以上)、轻质(1.6~1.8 g/cm~3)、微观结构与介电性能可调等优点,是目前设计吸波材料的热门备选材料。但如何协同调控碳材料的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是优化其吸波性能的关键科学问题。吸波材料是由透波基体(A相)和吸波剂(B相)组成。相比吸波材料,吸波剂微结构与相组成简单,便于研究微结构与电磁损耗机制间的构效关系。因此本论文从协调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机制出发,以电导损耗为主的多孔碳吸波剂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微结构设计方式,在多孔碳材料中设计纳米级、微米级、纳米/微米多级异质界面来增强极化损耗(界面极化),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调控电导损耗,系统研究多孔碳吸波剂的微结构对其不同服役温度下的电磁损耗机制(极化损耗和电导损耗)及电磁隐身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纳米/微米级碳-空气界面对于多孔碳吸波剂室温介电及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板-碳化-刻蚀的方法制备了粒径一致的实芯碳球、中空碳球及多孔中空碳球。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微米级碳-空气界面的增加,多孔碳吸波剂的室温介电常数实部、虚部和介电损耗均增加,且纳米级碳-空气界面贡献更明显。含有纳米级碳-空气界面及微米级碳-空气界面的多孔碳吸波剂吸波性能最佳,有效吸收带宽可覆盖可达4.2 GHz(8.2~12.4 GHz),最强吸收可达-82 d B。仅有微米级碳-空气界面的多孔吸波剂有效吸收带宽仅为0.6 GHz,最强吸收为-25 d B,相比含有纳米/微米级碳-空气界面的吸波剂其有效吸收带宽和最强吸收分别衰减85.7%和69.5%。(2)研究了纳米级无定形碳-石墨碳异质界面对多孔碳吸波剂室温介电及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以bi-MOF为模板,通过调控热处理工艺及bi-MOF中配位离子Co2+/Zn2+的比例,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无定形碳-石墨碳异质界面的石墨烯空心球(HGS,hollow graphene sphere)内嵌于多孔无定形碳(PAC,porous amorphous carbon)基体中的吸波剂(HGS@PAC),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级无定形碳-石墨碳异质界面的增加,多孔碳吸波剂的室温介电常数实部、虚部和介电损耗均增加,表明多孔碳吸波剂的电磁波损耗能力增加。当调整石墨碳球的数量时,有效吸收带宽可覆盖可达4.2 GHz(8.2~12.4GHz),最强吸收可达-32 d B;当调整石墨碳球的壁厚时,有效吸收带宽可覆盖可达5.6GHz(12.4~18 GHz),最强吸收可达-56 d B。对其电磁损耗机制研究表明:纳米级无定形碳-石墨碳异质界面大大增强了材料的界面极化能力,此外N原子掺杂及残留含氧官能团增强了材料的偶极子极化作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N原子掺杂对材料偶极子极化作用的增强能力依次为:吡啶N>石墨烯N>吡咯N。(3)研究了纳米/微米级碳-空气界面对于多孔碳吸波剂的变温介电常数及变温吸波性能的演变规律及其机制。通过模板-碳化-刻蚀的方法制备了红细胞状多孔中空碳球,红细胞状微结构显著增加了纳米/微米级碳-空气界面。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孔碳吸波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虚部均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测试温度从室温升高至523 K时,800℃裂解得到的多孔碳球的介电常数实部、虚部的平均值分别增加33.9%和54.9%,表明多孔碳材料对于电磁波的损耗能力增加更快。基于德拜理论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多孔碳吸波剂的界面极化损耗数据和电导损耗数据,随着测试温度从室温升高至523 K,界面极化损耗从1.42降低至1.01(降低28.8%),电导损耗从3.47增加至6.23(增加79.5%)。界面极化损耗的降低可以平衡电导损耗的提高,改善多孔碳材料的变温吸波性能,所得多孔碳吸波材料在室温至523 K范围内的有效吸收带宽均>3 GHz。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碳材料的极化损耗-电导损耗协同调控模型,用于指导碳材料的高温-室温协同吸波设计。(4)研究了纳米/微米级异质界面及宏观周期性结构对于多孔碳吸波材料的介电常数,宽频吸波性能及高温吸波性能的演变规律及其机制。通过冰模板法制备了蜂窝状碳纳米管/纳米纤维素纤维泡沫(CNTs/CNF泡沫)。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具有CNTs/CNF纳米异质界面、CNTs/空气微米异质界面及蜂窝状周期性结构的CNTs/CNF泡沫表现出了优异的宽频吸波性能,当泡沫的厚度为20 mm时,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29.7 GHz(2.3~18 GHz,26~40 GHz)。对其吸波机制研究发现,CNTs/CNF泡沫自身的介电损耗带来的中高频吸收及周期性结构造成的低频波段的电磁共振损耗是其具有优异宽频吸波性能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超结构低频吸波及介电型材料高频吸波的超宽频吸波模型。在泡沫中通过CVI工艺引入Si3N4制备CNTs/CNF/Si3N4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室温至873 K温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最小电磁反射系数从-31.7 d B减小至-39.9 d B,表明其高温下对电磁波的损耗能力更为优异,且整个测试温度区间,复合材料的有效吸收带宽均可以覆盖整个X波段。
其他文献
块体非晶合金(Bulk Metallic Glasses,BMGs),简称为大块非晶,是由超急冷凝固在内部形成无序结构的固态合金。不同于传统金属,非晶合金常温塑性变形表现为集中在局部的剪切带生成和扩展行为。研究不同状态下剪切带行为对理解大块非晶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至关重要。剪切带行为往往受到应变率、温度以及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耦合影响,仅通过单一试验方案难以明确应变率和温度敏感性的机理。针对这一难题,
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我国众多城市掀起高污染企业整改和搬迁的热潮,遗留的旧厂址则成为棕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使得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修复城市棕地,促进棕地资源开发再利用,已经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棕地修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立法、信息管理、融资机制,评估等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棕地修复进程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选择合理、可行的融
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活动的主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推力发动机结构复杂、服役环境苛刻与极端,结构动力学问题非常突出,对发动机自身、火箭的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发动机结构动力学问题一直是运载推进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已成为解决发动机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学科。因此,论文紧密围绕我国在某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结构动力学
因其高的比刚度、比强度以及优良的抗疲劳性能等特性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能发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层合板复合材料层间无增强相,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结构极易发生快速的分层扩展。而在冲击载荷下,层间裂纹的传播速度可能高达200–500 m/s,这显然不再是断裂静力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分层损伤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及降低其剩余强度。虽然,准静态下和动态下裂纹
相比于传统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压痕法在微损检测、原位检测、跨尺度测量及试验便捷性方面具备巨大优势。由于能够更好地满足检测结果的唯一性问题,球压痕已成为压痕检测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利用球压痕识别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核心在于识别算法的构建,而算法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则取决于对球压痕塑性变形机理的深入研究。目前,虽然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类算法用以获得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蠕变性能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参数,但是对相
数值离散格式、湍流近似模型和计算网格是影响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精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工程上常用的数值格式和湍流模型都经过了大量的标定,因而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较为明晰且应用经验丰富。然而,由于计算网格的生成缺乏统一标准,网格质量因人而异。并且,网格分布难以做到与流态匹配,计算结果与网格的相关性较强。传统的网格无关性研究必须生成多套网格尺寸递减的网格,人力及计算资源耗费巨大。本文开展耦合流场特征的
超高温陶瓷(UHTCs)改性C/C复合材料(C/C-UHTCs)结合了UHTCs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以及C/C复合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是广泛使用的高温结构材料。然而,目前制备C/C-UHTCs复合材料的方法存在致密化效率低、UHTCs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化学液相汽化沉积(CLVD)是一种制备C/C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该工艺具有致密化效率高、操作简单,可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进行调控等优点。但目前将CLVD工
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包括飞行器侧向、前向和尾向在内的全方位隐身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针对侧向和前向的机翼等低温部件用吸波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研究较多,吸波性能较优异,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尾向的发动机尾喷管等高温陶瓷部件的吸波型陶瓷基复合材料(CMC)需要兼顾高温下的吸波和力学性能,基于化学气相渗透(CVI)方法制备的SiCf/Si3N4复合材料是当前的候选材料之一,但其现在吸波性能只能满
小说《飞越杜鹃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对疯人院,护士长雷察德,迈克·墨菲以及其他病人的刻画,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制度对人性与自由的压迫,具有深刻的暗讽意味。小说中不乏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影子,这种哥特手法也进一步加强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驳。从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情节编排到主题刻画方面阐释哥特手法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哥特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更加富有力量。
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开发和利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声信号在水中的传播特性,使得水下声学定位仍然是水下目标定位的首选解决方案。其中,长基线/超短基线(Long Baseline/Ultra Short Baseline,LBL/USBL)组合声学定位系统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水声定位系统。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水下声学定位精度的问题,对LBL/USBL组合声学定位跟踪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