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学思想和他“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出发,探讨苏轼独特词风的形成原因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价值。本文认为,苏轼的词风并非单纯的“豪放”或“婉约”所能概括的,而是呈现出独特的“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风貌。苏词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风貌,是与他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意识地“以诗为词”分不开的。本文分三章,分别讨论苏轼“自是一家”思想的提出,这一思想的内涵以及他“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 第一章讨论了苏轼“自是一家”词学思想的提出。这一思想的提出,与自晚唐五代以来词本身的“诗化”趋势和词人自身复杂的思想、坎坷的际遇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客观因素来说,从温、韦、冯、李到晏、欧、柳永,包括王安石、张先等词人的创作中流露出的个人性情与修养使词逐渐摆脱了作为宴席应歌之作的浮艳绮靡与浅俗无味,格调向含蓄典雅转变,有了象诗歌那样反映作者自我的现实人生和精神面貌的可能。从主观因素来说,苏轼一生杰出的才识、复杂的思想和坎坷的遭遇使他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词在抒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细腻委婉与含蓄蕴藉的特点,对词在题材范围、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等方面加以开拓,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作者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前者为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后者则为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创作的客观环境。 第二章讨论了“自是一家”思想的实质。苏轼要对词体进行改革,首先反对的是当时词坛流行的柳永那种浅俗绮靡的风格,于是他在知密州任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是一家”的主张。此后,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和黄州五年的谪居生活,在不懈的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思想最终成熟,包括了他对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格调的认识。在苏轼看来,词首先是和诗同源的,这就要求词担负起与诗同样的“言志”的作用。于是他将诗的传统题材,如怀古咏物、悼亡记梦、述怀言志等引入词中,以词的形式表现作者的现实人生,抒发作者的襟怀抱负和人生感慨,展示作者的精神面貌和鲜明个性,从而提高了词品。同时,他又注意到词所特有的美感,认为气格高的词应当既有和诗一样的博大气象,又有词所独具的含蓄蕴藉的深沉感慨。两者相互渗透融合所营造出的深远的境界和高雅的格调提高了词品。 第三章分析了苏轼“以诗为词”的三个层面,重点分析了后两个层面。一是借鉴诗的传统表现手法,如议论、题序、托物言志、使事用典等。议论的入词,使词能够痛快淋漓地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题序能够在叙事上和抒情互补,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托物言志、使事用典则结合了作者的个人遭遇,以外物来表达自我的心绪、处境,既深入揭示了 词人内。深处的思想感情,又不失作品的含蓄之美。二是将“诗意"与 “饲情”完美地结合。“诗意”是指词所表现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词 情”则指作品写得含蓄蕴藉、一唱三叹。在这一节中,讨论了词体的性 质,认为词应当“要吵宜修”;又认为苏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无论其 “豪放”或“婉约”之作,都将“诗意”与“词肾’完美结合,形咸了 苏词豪放中寓沉郁,婉约中见旷逸的独特风貌。 苏拭以自己成功的创作使词脱离了作为音乐的附庸的地位,获得了 独立性。事实上,苏拭“自是一家”的词学思想与“以诗为词”的创作 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是一家” 既是“以诗为词”的目标, 又是“以诗为词”的理论基础;而“以诗为词”则是“自是一家”的实 践基础和具体体现。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苏词 都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