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流行小种和抗叶锈病基因在我国的有效性,2016年4月到6月在我国的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采集和收集了1725份小麦叶锈菌标样,经繁殖获得92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利用国际上通用的16个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25个小麦近等(单)基因系及已知Lr基因的小麦品种,对92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苗期致病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利用小麦叶锈菌密码命名系统命名生理小种,同时对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和毒性基因的毒性频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POPGENE32软件,计算不同麦区和不同省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根据小麦叶锈菌群体的遗传距离,通过MEGAversion6软件中的UPGMA方法对小麦叶锈菌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2016年共监测到82个生理小种,优势生理小种为THTT、PHTT、THJT、THKT、THST、PHJT、PHST,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7.5%、14.6%、10.2%、6.9%、4.7%、4.4%、2.6%。北部冬麦区的51个菌株划分为19个生理小种,优势生理小种为PHTT(23.5%)、THKT(15.7%)、THTT(11.8%)。黄淮冬麦区676个菌株划分为63个生理小种,生理小种THTT(30.5%)、PHTT(12.4%)、THJT(11.8%)、THKT(7.2%)在该麦区普遍存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104个菌株划分为27个生理小种,优势生理小种为THTT、THJT、THST、PHTT,出现频率分别为22.1%、11.5%、8.7%、8.7%。西南冬麦区的91个菌株划分为30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PHTT(33.0%)和THTT(20.9%)。西北春麦区的5个菌株鉴定为4个生理小种,生理小种SHTT出现2次,KHTT、THTT和SHFT均出现了1次。所测菌株按省份划分,发现13个省、市、自治区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出现的种类及频率不同,优势生理小种的种类也存在差异。
  目前,抗叶锈病基因Lr9、Lr19、Lr24、Lr25、Lr28、Lr29、Lr38、Lr41、Lr42、Lr45、Lr47、Lr51和Lr53在我国5个麦区和13个省、市、自治区的有效性为80.0%~100.0%;抗叶锈病基因Lr1、Lr2c、Lr10、Lr14a、Lr14b、Lr16、Lr17、Lr18、Lr21、Lr26、Lr32、Lr33、Lr50和LrB在13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麦区的有效性为0.0%~30.0%;Lr2a、Lr2b、Lr3、Lr3bg、Lr3ka、Lr11、Lr10,27+31、Lr15、Lr20、Lr23、Lr30、Lr33+34、Lr36和Lr44在13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麦区间有效性存在差异,有效性为0.0%~100.0%。
  聚类分析发现,5个麦区在遗传距离0.0208处聚为两组,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聚为一组,西北春麦区单独聚为一组。13个省、市、自治区群体在遗传距离0.0219处聚为2组,河北省、甘肃省、天津市和宁夏自治区聚为一组,其它9个省聚为一组。在遗传距离0.0123处9个省聚为四组,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省聚为一组,贵州和四川省聚为一组,山西单独为一组,陕西和湖北省聚为一组。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群体间遗传相似性较高。
其他文献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的不断涌现,砖作为人类建造史中长时间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建筑创作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但在人类漫长的建筑历史中,砖在建筑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确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当今强调个性、批判全球化的设计思潮影响下,具有远见的建筑设计工作者们开始选择用传统材料去建造适合当下环境的建筑。所以本研究选择用砖材料与建构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砖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建构方法类型及属性特征,以理论依据结
学位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的提升,老年人对乡村康养度假的需求也逐渐兴起。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下,乡村的产业结构和规划模式在不断变化,从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角度对乡村康养度假产生了新的影响。民宿建筑因为来源乡村、贴近自然的原因,是乡村康养度假的重要居住产业。在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康养度假的影响下,民宿作为田园综合体康养产业的基本单位,融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与
学位
先人对云雨的敬畏崇拜、情感寄托、模仿加工,分别是传统云纹图案起源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技术手段。传统云纹图案的发展走过了从旋纹到叠云纹的演变轨迹;哲学思想、设计理念和美好寓意作为云纹的三个文化内涵;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和中国风格的体现则为云纹符号的功能和特质。通过对云纹起源、演变、内涵、符号、应用领域的研究,在整体上建立了对云纹的基本认识,阐述了云纹图案的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传统云纹图案与现代设计之
学位
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原油蒸馏等生产过程中C-S和C-N键先行断裂,并产生相应的无机硫化物、氨及烃类物质。这些产物经过冷凝脱水或水洗处理,即产生含硫含氨废水,俗称含硫废水或酸性水。酸性水属于挥发性弱电解质废水,其中包括氨、硫化氢、石油烃、挥发酚及氰化物等毒性污染物,不经处理排出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科研单位、高校等对酸性水的高效处理做了大量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低成
学位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以感染期虫态(infective juvenile,IJs)侵染寄主昆虫,对防治一些隐蔽性的地下害虫及钻蛀类害虫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活体,很多不利因素限制其推广应用。为了延长保存期限、提高防治效果,研发合适的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剂型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研究2种昆虫病原线虫剂型——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引起的气传真菌性病害,目前控制该病害发生与流行最绿色、环保的方法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通过将122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基因鉴定和N.Strampelli/辉县红RIL群体成株抗叶锈病基因QTL分析做出详细论述。其结果如下:  1.对122个小麦品种进行抗叶锈性基因鉴定,选用20个叶锈生理小种(KHJS、THTS、PHSQ、FCJS、P
学位
苹果病毒病是一类影响范围极广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目前,国内外尚无高效的防治药剂,严重制约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繁育无病毒苗木、实施果园无毒化栽培可以大大降低苹果病毒病的发生几率,是防治苹果病毒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无毒化栽培,但在我国无毒栽培体系还不完善。病毒检测是繁育无病毒苗木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苗木无毒化的效率,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RT-PCR检测技术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土传病害,发病后会导致马铃薯薯块品质及商品价值严重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时地块减产高达40%以上,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本研究通过田间防控试验,对寡雄腐霉、噻霉酮、辛菌胺等五种药剂进行筛选,旨在得到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实际生产防治该病提供保障。通过对生防芽胞
我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防控技术在苹果园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集成度不高。本研究组在多年苹果病虫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生态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该方案以生产绿色生态果品为目标,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和低毒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了40%以上。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地区开展田间试验,对这套绿色防控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针对苹果园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绿色高效农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和为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晚疫病和早疫病最主要的防控技术,在病害防控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长期、大量化学药剂的滥用引起的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针对不同抗性主栽品种,研究了以疫情测报为基础,发病前和初期使用生防菌剂预防为主,关键时期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的减药增效绿色防控技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