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N在BRAF V600E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而其中绝大多数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如何早期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甲状腺癌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临床实践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已被用来协助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治。本课题拟以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探讨能够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共同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因素,从而解析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分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我们通过临床病例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对145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的公开数据资源,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改变。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利用了siRNA瞬时转染的POSTN基因沉默细胞克隆,并在此细胞模型中经q RT-PCR技术检测POSTN基因mRNA在沉默克隆中稳定抑制,以此证明POSTN基因沉默瞬时转染细胞克隆构建成功,并作为后续试验的体外细胞模型。我们在细胞模型中探讨POSTN表达下降对BRAF V600E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发生率是55.9%,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更倾向于出现肿瘤多灶性和双侧甲状腺腺叶累及,但对于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包膜浸润等侵袭转移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临床实践以及以上报道,我们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性并不仅仅是由BRAF V600E基因突变这一单一因素调控,同时需要其他分子生物学改变的协同作用。通过TCGA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筛选出了4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26个基因在高侵袭性肿瘤中表达上调。同时,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提示这些上调的基因可能与细胞外基质有关。为了进一步缩小范围,仅考虑表达胞外基质分泌蛋白的相关基因,通过上调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我们发现Periostin(后文中将用POSTN指代POSTN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胶原蛋白(Collagens)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等一系列细胞外基质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选择POSTN基因作为后续研究对象。我们目前的体外试验研究中,POSTN基因敲除能明显降低BCPAP细胞侵袭能力。进一步分析其机制发现,POSTN基因敲除后的BAPAP细胞DVL-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MMP-13 m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与意义我们认为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能倾向肿瘤多灶性和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对于术前超声提示单侧甲状腺腺叶内TI-RADS 4A类或更高级别结节,术前可疑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怀疑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如伴BRAF V600E基因突变,其肿瘤更易累及对侧甲状腺腺叶,同时在患侧甲状腺腺叶内更易表现为癌灶多发性。我们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性并不仅仅是由BRAF V600E基因突变这一单一因素调控,同时需要其他分子生物学改变的协同作用。其中POSTN高表达可能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协同,增强BCPAP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通过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OSTN可以增强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高表达BRAF V600E基因突变)侵袭迁移能力。相关具体机制可能是,POSTN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增加MMP-13表达影响细胞外基质蛋白降解,进而增强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高表达BRAF V600E基因突变)侵袭迁移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CBCT分析颌骨的增龄性改变,并初步探索老年颌骨的miRNA差异表达谱,为临床老年患者牙槽骨保存和口腔修复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和建议。方法和材料:1.收集80例(年轻18-30岁、老年≥60岁,各40例)CBCT资料,使用iDixel软件对上下颌骨不同区域颊、腭(舌)侧皮质骨厚度、牙槽骨松质骨宽度、密度以及上颌骨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比较分析。2.收集12例(年轻、
背景:儿童复发性腮腺炎(Juvenile Recurrent Parotitis,JRP)是一种常见儿童的非阻塞性的腮腺炎性炎症。JRP频繁的发作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但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且治疗效果欠佳。影响JRP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JRP的病因未知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观点倾向于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JRP的发生。目的:对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JRP发病的密切相关因素,并深入
全身PET扫描系统的出现给PET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探测器时间分辨率的提升也使得PET图像质量有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给PET制造和图像重建带来了以下挑战:(1)PET系统响应线数量会随着PET系统轴向视野增加呈平方倍数增加,导致使用现有的基于射线遍历的重建算法进行长轴PET图像重建非常耗时。(2)TOF(Time-of-Flight)信息的引入使PET重建计算量增加,内存消耗增加,而且随着时
2020年中央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阐释“新发展格局”对国土空间范畴的城市发展的意义,即:城市的发展模式均内生于其发展条件,因而“新格局”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将催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内/外循环的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做了回顾,解析了促进参与“外循环”的相关政策和“提振内需”的“内循环”政策导向。探讨城市发展趋势,包括城市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四肢小关节,随着疾病发展,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ILD是最常见的关节外改变。RA患者中有2%~10%可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1];近年来RA的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目的:设计一种口内探头并探讨口内超声检查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我科设计的口内超声探头检查OLK患者18例,观察黏膜二维表现并用Qontraxt定量分析测量黏膜表层相对回声强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另用口内超声于术前测量20例OSC
目的:分析膝关节MRI定量指标评估ACL损伤模式的价值,探索其与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在正常成人志愿者及ACL损伤(部分或完全撕裂)患者的常规序列及3D-DESS序列MRI图像上测量相关定量指标。记录扫描时间以及扫描当天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比较组间、组内各指标*(α角、ATT、FTA、BCW、MCW、LCW、NW、NWI、NWA)并分析各指标与体格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ACL损伤
目的:探究应激性血糖升高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3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入院即刻血糖、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血糖间隙(ΔBG)对AHF患者入院后30天死亡的预后价值大小,并在非糖尿病(non-DM)及糖尿病(DM)组间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月在急诊科就诊的AHF患者457例,记录入院即刻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临床资料,分别用数学模型计算SH
目的:探索NF1患者中的突变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新的致病基因,及其在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1.收集2016.9月-2018.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122例,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NF1、NF2、SPRED1的基因突变位点,并通过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家系情况,进行基因-表现型的关联分析。2.通过NF1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