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冶金萃取组分含量软测量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法冶金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兴冶金技术,在稀有金属、铝、锌、镍、钴的提取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方面,湿法冶金比传统的火法冶金更具优势。具有高效、清洁、适用于低品位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回收等优势。特别是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复杂共生,杂质含量高的现状,湿法冶金工艺工业化对于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都有着重大意义。   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作为湿法冶金工艺的一部分,承担着元素分离、提纯的任务,是湿法冶金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湿法冶金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湿法冶金的工业化生产尚未发展成熟,致使现有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占据湿法冶金工艺流程很大一部分的萃取分离过程控制还停留在离线分析、经验调整、手动控制的水平,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已成为制约湿法冶金技术发展的瓶颈。所以,研究与开发出适合湿法冶金生产的萃取分离过程的自动化技术及系统已成为发展我国湿法冶金工业的关键科技问题。   本文以国家“863”计划“十一五”项目课题“湿法冶金过程优化控制软件系统开发”研究为背景,针对钴的湿法冶金生产中萃取过程元素组分含量难于在线检测的难题,在深入分析钴萃取分离生产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将机理建模与智能建模方法相结合,系统地进行了钴萃取分离过程组分含量软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   (1)综述了萃取分离生产过程元素组分在线检测方法及其现状;萃取分离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及其现状;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阐述了萃取分离生产过程元素组分含量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难点,提出了组分含量软测量方法的必要性,以及由生产管理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两层结构组成的萃取分离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   (2)从萃取分离过程的化学平衡入手,分析了影响萃取平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萃取平衡分配模型的建模方法。以钴湿法冶金过程中多组分串级萃取分离过程为研究对象,应用萃取平衡分配的相关知识和串级萃取物料平衡原理,建立了萃取过程混合澄清室动态机理模型。提出了应用萃取平衡计算实现萃取分离过程组分含量估计的方法及难点。   (3)针对串级萃取组分含量的软测量问题,提出了基于样条变换非线性PLS方法的萃取分配比软测量建模方法,实现了基于过程可测数据信息的萃取平衡分配比在线预估。
其他文献
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而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和跟踪技术又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分别对视频检测技术和跟踪技术作了研究分析,并对其中的一些技术上进行了改进,使之
在生产和科研过程中,控制系统中由于仪器设备的长期使用造成的老化、干扰等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以及某些部件(如测量传感器和执行器)发生故障导致失效的情况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从
作为机器人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双足仿人机器人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的青睐。它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科技的综合实力。稳定步
交流电机自身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参数时变等特性,因而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由一般模型得到的控制方式又不能保持控制上的最优。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运用解耦的思想,通过
21世纪以来,在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是必然趋势。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全球公认的可再生能源,随着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海上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传统的DFIG(Double-Fed Induction Generator)风电变流器系统不能适应海上风电直流输电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一种海上风电场柔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日益成为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研究的热点,但是却很少有关于智能家居系统故障预测诊断方面
肺栓塞作为一种心血管危重症,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性,因而漏诊和误诊发生率较高.本文综述了肺栓塞的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辅助诊断方法,以及肺栓塞各种影像学表现的优缺点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响应市场,满足顾客需求,是摆在现代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相应的转变为企业
饱和非线性普遍存在于工程系统中。几乎所有实际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器与传感器都有其工作参数的最大、最小值的限制,因而都可认为受到饱和的限制。饱和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以
工业网络控制系统从集散式控制系统(DCS)到数字化、智能化、多节点的现场总线(FCS),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但是,现场总线国际标准推出缓慢,通信协议多样性使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