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汶高速公路隧道穿越次生地质灾害体的处治措施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汶高速公路位于“5.12”汶川地震震区,靠近岷江,毗邻有“生命通道”之称的都汶二级公路,是一条进入汶川灾区的快速通道。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等特点,对都汶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和运营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分析隧道穿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堆积体时灾害体与隧道稳定性间的相互关系,开展强震后隧道穿越次生地质灾害体的处治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详细阐述了都汶高速公路工区及沿线多条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总结分析了汶川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及类型;研究了隧道在穿越各类次生地质灾害体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治措施。在此基础上,以数值模拟的手段,选取典型的穿越崩塌堆积体、滑坡体和泥石流堆积体的隧道,进行了开挖稳定性及处治措施效果评价,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和隧道的地质条件对原支护处治设计进行了优化。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研究分析了汶川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类型。研究表明,在强震作用下,研究区的崩塌变形以拉裂破坏为主,伴有大量的顺坡滑动失稳,高陡斜坡崩塌灾害发育,在动力条件下有岩体抛射的现象发生;滑坡体在失稳前存在有独特的震动拉裂现象,具有超强的动力特性和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泥石流与强烈地震在时空上相关,主要分布在高地震烈度地区,受地震作用、暴雨雨量及物源区松散破碎程度共同影响。
  (2)通过实地勘察和遥感解译,研究了都汶高速公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体的分布及特征。研究表明,沿线崩塌灾害多发于高陡斜坡,岩体普遍破碎并受构造断裂带及降水入渗的影响。而沿线泥石流灾害有着发育斜坡坡度大、沟域面积差异大、主沟床平均纵比降较大、沟谷堆积物结构松散,抗冲刷能力差和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的特点。
  (3)在研究都汶高速公路沿线次生灾害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穿越崩塌和泥石流堆积体的隧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对FLAC计算中内置的Mohr-Coulomb模型参数,按照崩塌堆积体厚度的不同以Hoek-Brown非线性破坏准则进行近似折减,使其适合崩塌堆积体的数值模拟;以强度折减法分析崩滑体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并确定其与隧道变形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和研究区次生灾害体的特征,提出了适宜相关数值计算的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以都汶高速公路映秀隧道为例,对隧道进口的自然斜坡、仰堑坡的稳定性及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选用合理的参数,对隧道开挖及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堆积体的岩层分界面与基覆面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较大;堆积体边坡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崩塌堆积体结构松散,坡表多块、碎石,部分地方有巨石,堆积体坡表变形可能导致土石块沿边坡滚落。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隧道结构物及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针对崩塌堆积体厚度大山体高架空结构明显的特点,在堆积体平台处增设被动防护网;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对于崩塌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隧道开挖前55m内,针对这一特点,考虑以坡面注浆锚杆对坡表进行加固;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的稳定状态,调整隧道的开挖方式,对超前支护措施进行了加强。
  (5)以都汶高速公路桃关2号隧道为例,对隧道进口的自然斜坡及仰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选用合理的参数,采用强度折减法对崩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及隧道开挖状态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了潜在滑面的位置与崩滑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安全系数;对隧道衬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拱顶、底板的位移变形趋势与崩滑体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影响范围均在开挖100m至250m内。在此基础上,针对隧道进口岩体松散,易发生垮塌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地表多级竖向注浆的方法对崩滑体坡脚进行稳定,并设置多级被动防护网防止飞石、崩塌造成的危害;根据对崩滑体稳定性的相关分析,将洞内支护加强方案分为进洞加强段、开挖加强段和稳定支护段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开挖方式的优化、超前支护的加强及衬砌的加强。
  (6)以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为例,对隧道所穿越的高家沟和彻底关沟泥石流沟进行了简要介绍。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选用合理的参数,分别在无支护状态和设计支护状态下对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进行开挖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隧道在泥石流堆积体中进行开挖时,控制隧道拱顶及地表的沉降是控制变形的最关键环节。针对这一特点,将原设计中的锚杆长度调整至5m,增加了注浆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同时加强了初期支护,以控制拱顶及地表的沉降。
  (7)研究分析了泥石流堆积体厚度变化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泥石流堆积体的厚度不断的下降时,隧道衬砌结构及围岩的应力会随之不断减小,仰拱及边墙的变形量略有增大,但总体增量较小;隧道拱顶的沉降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减小而不断减小,在覆盖层厚度降为约12m至14m时,拱顶沉降量开始增大,隧道围岩随着覆盖层的减小逐渐失去了自稳性。当泥石流堆积体的厚度不断增大时,围岩的应力会随之不断增大,在覆盖层厚度超过42m时,围岩应力增量逐渐变小,岩体形成自稳体系。同时,随着覆盖层的加厚,上覆岩土体的自重增大,隧道拱顶的沉降量会随之不断增大。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降低泥石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泥石流进行监测预警。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几个汛期内,汶川地震区内尤其是2010年8月中旬在四川省三大片区暴发了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征的泥石流。通过与历史上其他强地震后的泥石流暴发情况比较可以判定,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还将持续多年。正当汶川地震的影响还未消除之时,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再次暴发7.0级大地震,可见强震区
学位
坝基抗滑稳定问题是混凝土重力坝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拟建雅砻江牙根二级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53m,共15个坝段,坝基最大开挖深度129.1m。坝基岩体为燕山早期茨玛绒侵入的二长花岗岩,岩体结构复杂,主要发育有NW~NWW向、NE~NEE向两组断裂构造和一组倾向上游偏左岸的结构面。此种岩体结构对坝基的抗滑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牙根二级重力坝抗滑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
斜坡下伏采空,常常会产生坡体开裂、地面沉陷等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采空区呈缓倾斜状态时,这种问题最为突出,常常会诱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研究区域自然斜坡就是这种缓倾斜煤层采空诱发上覆山体变形失稳的典型实例。  本文以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滑坡和煤洞坡变形体这一典型采空区诱发山体变形破坏的矿区缓倾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勘测,在查明了斜坡区域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坡体结构特性,岩性组合特征,斜坡结
学位
贵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大省,大规模地下矿产开采不可避免的引起上覆岩体变形拉裂,直接威胁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贵州省大方县云龙山变形体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其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变形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访问资料还原云龙山下伏采空区的大致形态,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底摩擦物理模拟试验、UDEC和FLAC3D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变形体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如下:  
学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在泥石流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在暴雨作用下,这些固体松散物质将产生极具破坏力的泥石流,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地震过后的重建工作。2010年8月14日,在强降雨作用下,位于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附近发生群发性泥石流,据查共爆发了21条泥石流。其中,造成灾害最为严重一条泥石流沟冲出大量固体松散物在沟口堆积,形成的堰塞坝阻断岷江使其改道,致使岷江水泛滥淹没映
学位
台风滑坡灾害具有其特殊性,不仅与斜坡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相关,更与台风大风和台风强降雨特点等相关。温州地区作为台风滑坡灾害发生的典型地区,2004年-2009年先后有11次台风严重影响该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共诱发了195处台风滑坡。  虽然滑坡灾害在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评价和区划方面已有不少研究,然而专门针对台风滑坡灾害地区进行的区域性评价及区划至今尚未发现。  本文以温州市为研究区域,在充分认识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