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结构—水分环境演变特征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措施,土壤环境的演变是评价其生态效应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探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与土壤理化特征演变的互动机理,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较为完整的次生植被演替序列中主要植被群落阶段的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剖面的全土和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初步阐明了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分布规律和土壤固碳潜力;通过定量分析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结构的形成、稳定及有机碳转移过程和机理;进一步结合多年土壤水分特征测定及水分环境动态过程的监测,明确了黄土高原次生植被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结构特征及土壤水分环境特征三者的相互关系,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植被恢复明显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固碳能力。植被恢复提高了0-10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并随群落演替显著增加至草本群落阶段后趋于相对稳定,在顶级群落阶段分别达到5.92g kg-1、1.48g kg-1和4.44g kg-1。植被恢复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提高的作用深度分别为70cm、70cm和40cm,对0-5cm土层的调控作用最为明显,顶级群落阶段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6.76g kg-1、8.92g kg-1和17.83g kg-1。随植被群落演替,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同步明显增加,在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大,分别为6.43kg m-2、1.57kg m-2和4.86kg m-2。植被演替提高有机碳密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0-40cm土层。以植被恢复到顶级群落阶段估算,则坡耕地、弃耕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和先锋乔木群落的现实固碳潜力分别为2.44kg m-2、1.55kg m-2、0.03kg m-2、0.18kg m-2和0.19kg m-2。2、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作用和结构稳定性的提高。随着植被群落演替,各土层的<0.25mm水稳性含量均表现出降低的规律,>1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表明植被演替促进了土壤团聚作用。在空间上,土壤由底层至表层,随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团聚作用表现为一个时空交互的团粒传递动态过程,即微团聚体(<0.25mm粒径)逐渐减少,经中间粒径团聚体(0.25-2mm)阶段,>2mm粒径团聚体含量逐步显著提高,最终促进大团聚体(>5mm粒径)的形成。植被群落演替极显著的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弃耕地及其后群落阶段的0-5cm土层、草本群落及其后的群落阶段的0-10cm土层STOC含量达到15g kg-1,其土壤结构趋于稳定。3、植被恢复改变了团聚体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分布,增强了团聚体对有机碳及组分的物理保护作用。植被演替对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在植被群落间、土层间和团聚体粒径间的分布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各粒径的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主要分布在表层0-20cm,分别占0-100cm土层的75.2%-81.8%、84.6%-90.0%和72.2%-80.6%,其中0-5cm土层最高,40cm以下土层差异不大。各演替阶段的土壤剖面中,团聚体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最低值均在<0.25mm粒径,0-10cm土层中最大值在0.5-0.25mm粒径;10cm以下土层,团聚体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值主要在>2mm粒径,而活性有机碳则主要在>5mm粒径。各粒级的团聚体总有机碳、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及团聚体惰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在时间上(群落演替)和空间上(土壤底层至表层)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小粒径(<0.25mm粒径)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大粒径(>2mm粒径)逐渐增加,植被演替至草本群落阶段,其贡献率增加幅度较大,到顶级群落阶段进一步提高。这表明了团聚体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表现为:从小粒径(<0.25mm粒径)有机碳贡献减少,经中间粒径(2-0.25mm),最终促进大粒径贡献率(>5mm粒径)逐渐增加的动态传递,这表明植被演替使团聚体总有机碳、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和团聚体惰性有机碳由小粒径团聚体已转移至大粒径团聚中,顶级群落演替的这一作用更加明显,促使更多的有机碳通过土壤团聚作用而得到保护。4、植被恢复明显优化土壤孔隙特征、改善土壤水分特征因子。随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剖面整体容重逐步降低,至顶级群落阶段最低,仅为1.16g cm-3,表层0-5cm降低更为明显。随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剖面总孔隙度逐步增大,到顶级群落达到最大,其作用深度可达40cm。在20cm以上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土层土壤通气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作用明显,土壤总孔隙度在0-5cm土层的先锋乔木群落和顶级群落最高,分别为79.67%和73.86%,土壤毛管孔隙度在顶级群落阶段最高达20%,土壤通气孔隙度在先锋乔木群落最高为43.57%。土壤持水性能随着植被演替逐渐增强,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0-40cm土层,其中在0-5cm土层更为明显,顶级群落阶段土壤持水性能最强。土壤剖面整体供水能力随植被演替逐步增强,土壤供水性能在0-20cm土层有明显提高。植被恢复提高了剖面整体土壤饱和导水率,这一作用随植被群落演替逐步加深至灌丛群落及其后阶段可达40cm,在0-10cm更为明显,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高,平均达138.0mm h-1。应用CT(X-ray scanning coumputed-tomography)技术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显著地提高0-5cm土壤各大孔隙参数特征,并随植被群落演替而逐渐增强至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各孔隙参数、土壤容重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可能是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孔隙特征改善和入渗性能提高的主要驱动力。5、植被恢复强化了土壤储水恢复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其土壤水分环境。对连续三年(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的群落耗水量和降雨量平均值进行分析表明,草本群落耗水量(641.5mm)>灌丛群落(554.2mm)>先锋乔木群落(512.7mm)>顶级群落(502.7mm),除草本群落耗水量高于平均降雨量(612.2mm)外,随植被的进一步演替,群落耗水量降低并低于降雨量,到先锋乔木群落和顶级群落对降雨环境适应能力明显增强。连续三个生长季后,各植被群落的土壤储水恢复量表现为:顶级群落(244.9mm)>先锋乔木群落(201.6mm)>灌丛群落(97.7mm),而弃耕地群落和草本群落土壤储水量恢复为负值,表明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逐步恢复,到顶级群落阶段土壤水分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对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储水量变化的综合分析,认为土壤水分环境恢复与改善的主导因素为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结构因子、水分特征因子的改善,尤其是>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持水性能对0-500cm土壤储水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作物增产菌是依据调控植物体微观生态平衡的原理而研究完善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是从植物体表体内筛选得到的,对植物生理有益无害的芽孢杆菌,通过拌种、沾根、叶面喷雾等方式
【正】 为了正确地组织银行发行新币、收回旧币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加强财务监督,防止错乱,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害和收兑工作的顺利进行。总行制订了发行新币的会计核算手续,现
【正】 為了扶持与鼓勵手工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解决手工業基層生產合作社及各級联合社合理而必需的基本建設長期資金需要,經中華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联合總社籌備委員会呈請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治疗Ⅲ级以上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为微创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2016年6月腹腔镜脾
必须进一步认清水价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水价改革中坚持开源与支流并重、节流优先的原则;坚持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水价改革与改造供水设施,
在“网络强国”的背景下,4G网络飞速发展,5G商用也指日可待,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应急通信领域的发展与新时代很不相称,技术手段落后[1],频谱资源很紧张且浪费严重,各
由于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环境严重受损,水资源的缺乏与污染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我国的现实水况,探索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及环境保护的对
本刊讯 日前,由新华文轩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和四川掌媒实业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西部音乐基地&#183;掌媒微视”在成都正式上线。天虎云商与文轩四川数字出版传媒在仪式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方法对30例PN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开始日龄、持续时间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应用情况,PN热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