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演说词翻译中语篇元功能的实现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角度出发,采取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方法,分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徐志摩演说词翻译中的实现,以检验元功能理论在演说词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说明了徐志摩的演说词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体现的元功能,并介绍了他严谨的翻译态度,讲求形式与内容对等的翻译方法及白话文翻译风格。第二章具体分析了概念功能在徐志摩演说词翻译中的实现。六个过程类型在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的相似性分布,说明徐志摩在其演说词的翻译中基本完成了概念功能的翻译,而源语和目的语在表达习惯、句法特征以及传统美学观念上的差异,解释了徐志摩的演说词翻译中过程类型分布的不一致是在理论允许范围内的合理调整,间接实现了源语文本的概念功能。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人际功能在徐志摩的演说词翻译中的实现。通过语气转换,徐志摩在演说词翻译中基本保持了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语气平衡,但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语气偏好上有所不同,且目的语行文讲求均衡对仗的审美观,导致了语气与情态在徐志摩演说词翻译中的不完全对应,这种不对应是人际功能在翻译后产生的移位现象,以调整后的语气和情态作为补偿,在目的语读者中得到了实现。第四章详细阐述了语篇功能在徐志摩的演说词翻译中的实现。源语和目的语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异,语气标记主位的不对等分布,以及徐志摩采用的白话文语言表达方式等,都影响了语篇功能的总体实现。总而言之,徐志摩的演说词翻译基本实现了源文的元功能。他在翻译演说词的过程中,对源文文本所做的大部分调整都是合理的,可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同时也检验了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在演说词翻译中可发挥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评价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明清时期是无锡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锡山秦氏发展的黄金时期。锡山秦氏家族自南宋淳祐年间来迁于无锡,在锡邑繁衍生息,自明代中期凭借科举仕进发迹,由耕读之家进阶为科举
本文通过分析线条在绘画艺术中的出现应用到不断演变的过程,重在探析线条这样一种绘画技法在其技法本身以及精神层面的艺术价值,以铜版画为例具体阐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
复音词研究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研究古代文献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目的在于剖析文章语言,达到恢复当时的语言面貌、了解同时期语言的概况的目的。专书复音词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呼伦贝尔市开展已经有了6年时间,但部分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不适应新课改的精神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行为。案例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也称“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自然离不了农村
连贯问题一直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连贯问题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连贯(coherence)和衔接(cohesion)的关系上。早期的语篇研究学者将衔接看作是连贯的必要手段,1976年Ha
本文旨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反讽现象。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对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做出选择使之顺应物理、社会和认知语境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反讽被定义为
明代赵宦光《说文长笺》,著作甚巨,内容颇丰。由于受到当时疑古、思辨、创新、求实社会思潮的影响,敢于抛开《说文》的体系,对其编排系统、释义、所收篆字等加以怀疑并提出自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理论课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最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