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泥盆纪--三叠纪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是扬子陆块西南缘一条非常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是右江盆地北缘的一部分,主要发育于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右江盆地是华南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部分,故裂陷槽的沉积和演化也是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裂陷槽的沉积特征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为右江盆地与扬子陆块的相互关系和演化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也可为探讨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该裂陷槽内发育多条深大断裂带,对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有控制作用,该裂陷槽也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对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沉积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为该地区的矿产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因此,对该裂陷槽盆的研究在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演化、矿产资源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消化吸收的前提下,以野外露头调查为主要手段,以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对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腹地泥盆纪-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研究,进而详细剖析了裂陷槽腹地19个组(群)的沉积相,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裂陷槽泥盆纪-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建立了裂陷槽的盆地充填序列,简要探讨了裂陷槽的盆地演化。  裂陷槽从早泥盆世早期开始接受沉积,一直到晚三叠世早期裂陷活动结束,盆地关闭,上古生界.中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早泥盆世早中期在裂陷槽凹陷区接受海侵砂岩系沉积序列;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随着裂陷作用加剧地层分异明显,形成台地相区、斜坡,盆地相区不同的地层系统,斜坡.盆地沉积序列是较深水的台缘斜坡和深水的台间海槽或槽盆相区沉积的一套岩石地层组合。这两套沉积序列均在裂陷槽中心沉积,统称裂陷槽腹地地层序列。裂陷槽腹地地层可划分出19个组(群),自下而上为大瑶山群、郁江组、塘丁组、罗富组、火烘组、榴江组、五指山组、鹿寨组、巴平组、南丹组、四大寨组、领薅组、石炮组、罗楼组、百逢组、新苑组、许满组、兰木组、边阳组,从岩性、接触关系、厚度、沉积构造、化石组合、分布及变化等方面完成了上述岩石地层的归纳总结。  以野外实测剖面为主要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岩石、生物的特征及厚度、形态和接触关系等各种反映沉积环境的信息,重点分析了裂陷槽腹地地层的沉积相,主要为滨岸潮坪相、台缘斜坡相、台盆相、深水槽盆相、广海陆棚相、深水陆棚盆地相等6种。  在上述基础上,以野外地质剖面为主要依据,结合前人在华南的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修编了多幅右江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恢复了右江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并在该背景下研究了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裂陷槽位于扬子陆块的西南边缘,是右江盆地北缘受北西向紫云-丹池同沉积裂陷带控制的一个次级台盆,其形成与盆地演化与右江盆地有相似性。早泥盆世早中期,随海水向北侵进,地壳拉张形成了裂陷槽的雏形,显现一个北西-南东走向的裂陷槽盆,南丹-河池一带接受滨岸碎屑岩相沉积。早泥盆世晚期,海水由广西侵进贵州,裂陷槽受到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于早泥盆世早埃姆斯期出现最早的沉积分异,但不明显。至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随着裂陷作用加剧,研究区形成大体以水城-紫云-罗甸-南丹-河池为沉积相变线的“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裂陷槽内同沉积裂陷活动显著,水体相对较深,沉积厚度较大。而裂陷槽两侧相对深水沉积与浅水台地相沉积穿插相变,其间由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斜坡相砾屑灰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过渡,总体呈现出同一时期沉积环境向两侧变浅的沉积格局,且盆地始终具东南水深、西北水浅的特征,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中二叠世。晚泥盆世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活跃,为泥盆纪以来最大海侵期,晚泥盆世晚期,由于紫云运动造成强迫型海退;石炭纪,该期构造活动相对宁静,随海平面下降环境变浅,浅水碳酸盐台地扩大,裂陷槽范围萎缩;早二叠世为晚古生代最大海侵期。中二叠世末期右江盆地发生的东吴运动使康滇古陆隆起,扬子板块西南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喷发,玄武岩的喷发一直延至早三叠世,对本区造成强烈影响,研究区新增陆源碎屑物源和火山物源,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在裂陷槽的深水相区沉积了一套含火山碎屑浊积岩夹少量硅质岩和灰岩的沉积组合。其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海侵事件淹没了大量孤立台地,使“台-盆”相间的沉积分异减弱。中三叠世到晚三叠世,由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地壳坳陷活动逐渐停息,海盆逐渐为沉积物填满变浅,研究区经历了超补偿性海相复理石建造到陆相磨拉石建造的发育阶段,逐渐结束了海相沉积发育历史。  在泥盆纪到三叠纪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裂陷槽经历了前裂谷期盆地(早泥盆世早中期)、早期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中二叠世)、晚期裂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中晚三叠世)四个阶段的变化;在裂陷槽腹地相应经历四个充填阶段,分别形成了补偿性中粗碎屑岩系→欠补偿性细碎屑岩系、欠补偿性硅质岩夹钙质岩系、补偿性钙质岩系→欠补偿性含火山碎屑浊积岩系→超补偿性复理石建造、超补偿性磨拉石建造。
其他文献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必需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是地质工作服务于公众的主要载体。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分析研究了地
中晚二叠世时期是我国华南构造-古地理的重要转折期,其间发生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海平面下降及生物灭绝等事件,沉积环境也发生变化,对烃源岩的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论文以黔
79Se是核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长半衰期(T1/2=2.95×105年)裂变产物,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放射性核素之一。硒的迁移行为比较特殊,以高价态形式存在的硒酸和亚硒酸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由于冶炼活动中产生的锑与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腐植酸结合而造成的土壤系统的锑污染。对土壤中锑的水溶态、氧化态,以及吸附态的锑的毒性就行了评价,同时在以上研
通过对不同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二叠系烃源灶物质基础较好,其中风城组与下乌尔禾组为主力烃源灶;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灶供烃条件中等,三工河组和西山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地区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保存有解剖构造的紫萁科矿化茎干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2属17种,其中阿什茎属Ashicaulis12种(包括9个新种及2个未定种),米勒茎属Milleroca
本文研究的东泉戈壁岩体位于南天山造山带北缘,侵入于库米什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通过对岩体的宏观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研究等方面作了
黄土动力响应是黄土地震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天然黄土属于典型的多相散粒体,生成条件使固体颗粒形成特有的骨架结构,水气两相则填充于其间孔隙。固水气三相介质的赋存特性是刻
本文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分布特征、盆地构造热演化过程中流体运聚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及成果:   利用盆地现有的地质
大陆变形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大陆变形方式、机制的解析,可以解决构造单元状态、演化规律等科学问题。   按照位移的方向,大陆变形可分为由水平运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