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他称现象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交际活动中,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称、对称和他称都属于称谓语系统,它们是日常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称和对称所指称的对象一般是位于交际现场,而他称所指称的言语交际第三方一般不在交际现场。由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发出者在使用他称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而进行不同的选择,所以,他称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目前,学界对于自称和对称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他称的专题研究则比较少见。而且已有对于他称的研究也只是从句子层面进行的。他称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于他称的研究和教学,成为对外汉语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他称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互动分析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他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会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分析他称的功能和影响因素。最后,会从教师和教材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他称现象的分析共分为七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明确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对对外汉语教师关于他称教学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对外汉语教师在关于他称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中的他称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他称的讲解不到位、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等。第三章则是以第二章的调查问卷为基础,选取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师普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分析。首先会通过定量法对所选取的对汉语教材中的他称现象进行统计,并通过定性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他称教学存在的不足,即汉语教材中他称代词比例很高、他称称谓表现形式单一、复合式他称数量少且重现率低、教材关于他称的讲解少、教材对于他称教学的意识弱等。第四章是他称的功能分析。本章以动态的交际语言为主,通过互动分析法对他称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前人的研究,可将他称的功能大体分为指示功能和情感及态度功能。其中指示功能可进行细分,分为交际动机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身份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场合指示功能。第五章主要研究影响他称使用的因素。本章将动态交际和静态句子相结合,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研究影响他称使用的因素和条件。第六章为教学建议。本章对前文所提出的不足以及他称的功能和影响他称使用的因素,从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对他称的教学提出建议。第七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且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期刊文献统计分析,考察博物馆学研究主体结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揭示国内外博物馆学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第1章绪论。主要在梳理国内外博物馆学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阐明本文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章研究主体分析。主要是统计两本期刊研究主体,包括研究者的国籍、供职机构等。研究表明,从1984-2019年
本文是针对高句丽王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研究,旨在跳出原有研究范式的羁绊,重新论证高句丽王城的出现、定型时间及其演进。具体而言,本文试图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既往年代观的基础上讨论早期王城的有无、中期“王城模式”的出现、晚期王城的组合及转变,并从政治史的视角出发,全盘把握高句丽王城的演变轨迹与历史沿革,构建高句丽从部落联盟到完成自身封建政权制度化建设的过程。论述
本文以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与第四期遗存中的打制石器为研究对象,运用旧石器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原料分析以及在操作链指导下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石器制作者对石料的开发利用方式,复原各个技术体系的操作链条,尝试还原石器制作者在石器“生产-使用-废弃”的各个阶段所做出的行为抉择,进而了解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居民的生业模式与生活面貌,探讨两期居民的传承关系。在此
本文从地层学与类型学出发,以陶器为视角,将黄鳝嘴文化墓葬分为不同组别,进而开展分期与源流问题的探讨,最后对该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一定分析。由于该文化自身内部演变惯性及外部诸相关文化因素的参与,黄鳝嘴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皖西南地区和周边相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化。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写作缘由。回顾学界对黄鳝嘴文化材料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在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统一了中国北方的鲜卑部族的早期起源及文化面貌一直都不甚清晰。在中国境内的鲜卑遗存中,年代最早的基本集中于呼伦贝尔地区,本文正是以呼伦贝尔地区的早期鲜卑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断代、分类和分期研究,试图建立起该地区鲜卑遗存更加明确的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动态变化。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回顾和梳理了早期鲜卑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鲜卑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界的主要认知观
瓮棺葬是在仰韶时代流行过的一种葬俗,郑洛地区是这种葬俗分布的中心区域。本文根据河流流域等地理特征将郑洛地区分为郑州平原区、伊洛流域区、颍汝流域区三个区域,并在郑洛地区文化分期的基础上,通过对发现有瓮棺葬的诸遗址的分析,总结整理了郑洛地区瓮棺葬的历时性变化和特征。同时,本文还对瓮棺葬的源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于
研究目的:缠足作为改变女性足部大小和形状的一种陋习,在中国汉民族女性中持续了约1000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才被彻底废除。缠足始于幼年时期并逐渐改变脚部的自然形态,这不仅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也是造成女性终生不便和疾病的根源。尽管这一实践在废除之前被广大女性实施,但在考古遗址中很少发现缠足的骨骼遗存。西冯堡墓地的发掘是山西省首次对晚期墓葬遗存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大规模发现缠足女性足
本文以功能明确为水器的盘为线索,整合商代至春秋晚期保存完整的墓例、在分期的基础上分析青铜水器“组合”,通过随葬品的空间信息、器物的铭文、纹饰以及制作的特征的考察,研究水器组合的形成与演变。第一章绪论,在概述研究理路后,提出水器组合的形成条件,引出本文研究相关器类的讨论。第二、三章是材料梳理,主要结合青铜水器组合的产生与演变梳理材料,并作初步分析。第四章为讨论。第一节将所涉材料进行历时性总结,同时分
近年来,出于旅游、求学、工作等各种目的,蒙古国想要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蒙古国中小学也相继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综合课作为蒙古汉语教学的主要课型,其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关于蒙古国初级汉语综合课的研究并不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则更少。因此,笔者以自己任教的蒙古普通话中学为依托,以该校初级汉语综合课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该校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现状、影响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行业蓬勃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为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保险合同条款的格式化、专业化、复杂化。对于一般的保险消费者而言,其不具备专业的保险知识故很难全面知悉合同中涉及专业术语的保险条款,而在保险交易中,有的保险人为牟利故意对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予提示,以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以保险事故属于免责范围为由拒绝承担保险责任。因此,基于对保险合同格式条款规制之要求、基于最大诚信原则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