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有机营养是我国植物营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自从1840年李比希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诞生起,人们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相继证实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土壤中的分子态氨基酸,且植物对土壤氨基酸态氮的吸收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普遍性存在,氮的矿化不再是控制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关键步骤”。但由于氨基酸在土壤溶液中浓度很低(0.1~150μmol L-1),且在植物与微生物竞争中常处于明显劣势,因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生长的营养贡献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土壤固体颗粒能够吸附氨基酸、缩氨酸及铵态氮,并且吸附态氨基酸能占据土壤中氨基酸总量的88%-92%。目前人们对氨基酸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极苔原、高山寒冷地带、北方森林以及草原地带的土壤,主要关注土壤中游离氨基酸,且对其生物有效性性评价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无菌培养和稳定性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及其影响机制、氨基酸态氮对作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土壤氨基酸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根际分泌物的影响:20%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处理小白菜产量下降,显著降低硝酸盐及可溶性淀粉含量,其中以20%谷氨酸(Glu)处理最低,分别为1490.8mg kg-1、77mg g-1;提高了小白菜全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改变其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同时,20%甘氨酸(Gly)、20%混合氨基酸(AAS)处理显著提高根系分泌物中铵态氮、游离氨基酸、总有机碳及总氮、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氮占总氮的百分比在Gly、Glu、AAS处理中分别提高了5.6%、11.2%、12.8%。结果表明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可改善小白菜的品质,其生物量与各根系分泌物呈显著负相关(0.7<r<0.83,p<0.05),且氨基酸种类显著影响其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根系分泌物各组分含量。2.无菌条件下不同氮形态及用量对小白菜氨基酸吸收的影响:甘氨酸吸收及其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与氮形态、氮水平及其交互作用显著相关。提高甘氨酸浓度可显著提高小白菜生物量、甘氨酸吸收及其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小白菜低氮水平能诱导并促进小白菜对氨基酸的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其与甘氨酸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抑制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及其氮营养贡献。小白菜对甘氨酸吸收量在低无机氮、高甘氨酸浓度处理中达到最大。不同处理中甘氨酸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差异显著,gNA处理(低甘氨酸、高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中最低,仅为2.2%;Gna处理(高甘氨酸、低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高,达35.8%。表明氨基酸态氮可能作为低无机氮投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氮源。3.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态氮的选择性吸收: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氦酸的吸收随其氮水平、氮形态的不同而差异显著。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0.89~0.99,p<0.11),但其吸收利用效率与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4~-0.77,p<0.36)。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无机氮,且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的吸收速率均符合米氏吸收动力学方程,其吸收常数分别为2000μmol、177μmol、801μmol、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但高氮浓度条件下其被动吸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6%、23.7%、22.2%。4.无菌条件下水稻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土壤游离及吸附态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浸提剂种类及土壤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淋洗后,萧山粉砂壤土(土壤A)对甘氨酸吸附能力显著高于仙居粘壤土(土壤B),其吸附能力分别为1490mg N kg-1,280mg N kg-1,且其吸附能力大小与土壤理化性状紧密相关,如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生物量及氮含量,并显著影响水稻的甘氨酸吸收、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无菌培养21天后,两种土壤中水稻对甘氨酸的吸收量在吸附饱和点(AS)处理中最大,吸附饱和点添加铵态氮(NAS)处理较之显著降低。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8%~11.6%、10.9%-32.2%;吸附态氨基酸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可达15.7%-47.3%,但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与土壤氨基酸的吸附能力大小无关。5.铵态氮水平对水稻吸收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影响:土壤A、B中水稻生物量在处理T3(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最高,分别为155.0mg plant-1、115.7mg plant-1。等氮量情况下,土壤A、B中生物量在处理T6(吸附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较处理T1(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分别增加了119%、23%。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吸收受氨基酸、铵态氮水平影响。土壤A的甘氨酸吸附能力显著大于土壤B,但土壤A中水稻对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利用率(1.0%-7.3%)显著低于土壤B(7.4%-28.7%),且其利用率随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经过21天的无菌培养,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氮营养贡献高达8.8%-22.6%。T4、T1处理(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中两种土壤甘氨酸的氮营养贡献较低,分别为8.8%、12.9%,表明高浓度铵态氮显著抑制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6.中国典型类型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氨基酸含量随取样点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平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及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及植被类型不同而差异显著,且林地土壤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98,p<0.001),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有可能成为土壤游离氨基酸的“库”。土壤全氮、提取态总氮、有机质及碱解氮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显著正相关(r>0.65,p<0.001)。土壤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差异呈现显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其分布规律不仅受海拔的影响,而且与植被类型、土壤母质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7.中国典型类型土壤水解氨基酸态氮分布特征:垂直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表现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其酸解氨基酸含量远大于水平地带性的农田土壤,前者水解氨基酸均值为1787.1mgN kg-1,后者达300.2mg N kg-1。水平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种类主要以组氨酸(16.83%)、丙氨酸(9.46%)、甘氨酸(8.39%)、谷氨酸(6.91%)、丝氨酸(6.11%)、亮氨酸(5.95%)及异亮氨酸(5.77%)为主,其约占土壤水解氨基酸总量的60%;垂直地带性土壤中各酸解氨基酸组分主要以组氨酸(30.3%)、甘氨酸(10.7%)、丙氨酸(7.0%)为主,其总和占氨基酸总氮量的48%左右。研究发现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与土壤全氮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73~0.85(p<0.001)。
其他文献
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校。介绍了包括英美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阅读推广活动,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
自国际分工理论创立以来,国际分工实践上经历由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伴随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按照其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在
我国的公务员考录从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公平性的问题。随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攀升,人们对公
在现代汉语中,“偏”与“就”是两个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的词,作为语气副词,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历时与共时结合的方式对语气副词“偏”与“就”进行考察,在历时层
远程超声技术是指设置会诊端和远程端,将偏远地区或远程端疑难病例的图像通过网络传输技术传输到会诊端,会诊专家基于上传的图像提供诊断及决策分析的一种远程医疗技术。这是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ERP已成为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和工具,然而实施ERP系统管理的效益与风险并存,必须充分认识ERP实施和应用潜在的风险,从而有效
本文提出中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应该遵循的三维度原则。即在宏观维度上要注意需求条件的培育与相关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中观维度上要注意创造适合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因子
在新加坡交易所率先推出中国A股指数期货后,中国罕见地迅速成立金融期货交易所,并紧锣密鼓地筹划推出股指期货,这表明此举不仅仅限于推出一个新的金融衍生产品,而且对中国经济有
晚清时期日本川西潜的《唐宋八大家文格》,是日本唐宋散文选本中一个重要的选本,其以“文格”的方式分体、分格选文在日本唐宋散文选本中尚属首次。在使用批评术语上,特别是关于
移动信息获取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人们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将目前国外的研究分为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方式,移动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