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玉米黄曲霉穗腐病发生因素及其病原群体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_lili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玉米黄曲霉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收获前产量和收获后品质。黄曲霉菌可以产生黄曲霉毒素,此毒素具有强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四川是我国玉米重要生产地之一,其面积广、气候多样等使得玉米黄曲霉穗腐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弄清四川玉米黄曲霉穗腐病发生影响因素及黄曲霉群体结构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调查了四川玉米主产区黄曲霉穗腐病的发生情况,并对黄曲霉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影响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结果如下:于2017~2019年调查了四川11个市(州)的13个乡镇的玉米黄曲霉穗腐病的发生情况。玉米黄曲霉穗腐病发生率为0.3%~5%。海拔超过1000 m的米易、西昌等调查点未见玉米黄曲霉穗腐病发生。从调查地区收集109份玉米黄曲霉穗腐病样品,基于RPB2和Ca M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获得42株贮藏期和104株田间黄曲霉菌株。通过室内玉米籽粒接种法对146株黄曲霉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在7.33~58.67之间,强、中、弱致病力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0.69%、80.82%、18.49%。按菌核类型分类,该群体产菌核类型122株,占83.56%,其中L型菌株109株,S型菌株13株。供试群体中83株能够产生AFB1,占56.85%,分布于所有采样点,且所有产毒菌株afl R、ver-1和omt-1三个基因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贮藏期菌株的致病力与AFB1含量显著相关,致病力与菌核大小弱相关。不同接种时期对黄曲霉穗腐病发生的影响表明,黄曲霉菌从玉米拔节期至扬花期即开始侵入穗部,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25%,病情指数为6.94;灌浆期之后为最易侵染时期,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为47.47。另一方面,螟虫发生程度与玉米穗腐病发病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田间接种表明黄曲霉菌在不同玉米品种中的侵染能力差异较大,品种的抗性影响了该病害的发生。结果表明仲玉3号为高抗品种,荃玉9号和金荣1号为中抗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8.22、11.66和11.11。同时,仲玉3号、荃玉9号在田间能较好的抗AFB1积累,发病籽粒AFB1含量分别为0.35和0.65 mg/kg。综上所述,四川玉米黄曲霉穗腐病虽然田间自然发病较轻,但产毒菌株占有较大群体且分布于所有采样地区。菌株类型丰富,L型菌株为主要类型,59.02%产菌核的菌株均能产生AFB1,贮藏下的黄曲霉菌株致病力与AFB1显著相关。黄曲霉菌从玉米拔节期至扬花期开始侵入,且螟虫的发生显著增加了黄曲霉穗腐病的发生。品种是该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抗病品种对黄曲霉的侵染和AFB1毒素积累有明显得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地方品种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丰富的农艺性状和基因组多样性,在现代育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的情况下,小麦的地方品种成为了重要的种质资源,且中国小麦地方品种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在小麦品质育种中有着优秀的潜力。小麦的品质大多是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表现为连续变异,遗传基础复杂。在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作为新的技术开始应用于植物领域,在其等位基因覆盖率广、
学位
间套作种植模式不仅能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同时具有高效利用土壤中储存磷素的能力,这对控制磷肥投入,减少由土壤磷累积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及维持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中大豆磷吸收优势的调控途径。大田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大豆单作与带状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两个磷水平(不施磷处理,记为P0;常规施磷20 kg P ha-1处理,记为P20)。盆
学位
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ie]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味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中药材。目前市场上的半夏主要以叶型划分种类,通过块茎及珠芽进行繁殖,此种繁殖方式的弊端是会引起病毒积累,进而导致半夏块茎逐渐退化,严重影响半夏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选育半夏高产优质品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半夏的辐射诱变育种还鲜有报道,虽已有人在进行半夏多倍体研究,但大多局限
学位
2018~2019年以四川地区主推优质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地区机插杂交籼稻增产提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态条件和播期对机插杂交稻生育进程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插杂
学位
四川盆地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区域小麦种植制度正从“麦玉苕三熟制”向“稻麦两熟制”转变。在“稻麦两熟制”轮作系统中,早播早熟型小麦是比较理想的品种类型,它既能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光热水资源,也能解决小麦因开花后期高温逼熟而导致产量降低的问题,此外,小麦抽穗期与成熟期高度相关,且主要受春化光周期基因的影响,为了阐明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特性的遗传机理,并挖掘相应的连锁标记,以期能用于指导育
学位
西南麦区收获季多阴雨导致籽粒易穗发芽是造成该区域小麦品质劣化和商品性差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脱落酸(ABA)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小麦穗发芽抑制效果及其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区域的ABA喷施组合技术模式,可为生产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穗发芽和改善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鉴于此,本试验选取白皮小麦品种中科麦138和红皮小麦品种绵麦367为试验材料,通过灌浆初期(15DAA)、灌
学位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已经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因此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对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玉米籽粒中干物质70-90%都储存于胚乳,胚乳是玉米的主要储藏器官,也是决定玉米经济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胚乳细胞的发育、增殖、充实情况决定了玉米籽粒的产量与品质,因此深入研究玉米胚乳细胞的发育状况对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玉米胚乳性状相关基
学位
玉米是一种典型的异交作物,通过不同自交系组配选育优良杂交种,是利用玉米杂种优势的经典方法。因此,研究新自交系的育种潜势,对指导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13份新自交系、8份骨干系和5份标准自交系为材料,通过表型和SSR标记鉴定,研究比较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并用Griffing方法Ⅳ组配210个杂交组合,分析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表现,以期明确新自交系的育种潜力,为进一步合理应用或改良提供参
学位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是由多种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小麦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在扬花期喷施杀菌剂,但若在扬花期遇到连续降雨或连续阴天的情况,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多雨天气又会导致不能正常施药或使植株上药液大量流失,为保证防治效果常增加使
学位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种植中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目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如三唑类杀菌剂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以及新型防控杀菌剂噻呋酰胺等。由于增加了杀菌剂的使用年限和提高了使用剂量,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了抗药性菌株或群体的产生,造成了病害防治越来越艰巨的局面。本试验从四川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nimum inhibi
学位